南方周末:我是乙肝患者,但我不是乙等公民

南方周末:我是乙肝患者,但我不是乙等公民
  周一超当庭撕毁死刑判决书  戴进/图


  2003: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反歧视年”
  我是乙肝患者,但我不是乙等公民

  中国乙肝调查

  ■2003年,从周一超泄愤杀人到张先著行政诉讼,再到1611名公民提起违宪审查,占中国人口近1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经历了由非理性抗争到理性诉求的层层推进的维权历程

  □本报记者 黄广明 □实习生 何晴

  “我现在只希望二审判死缓,能给他一条生路。”

  浙江嘉兴市区一间逼仄阴暗、陈设简陋的宿舍里,叶玉树满脸愁苦地说。7个月前,她的儿子、22岁的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因“小三阳”被嘉兴市公务员录用审查淘汰,持刀将两位人事干部刺成一死一伤。9月4日,周一超一审被判处死刑。

  就在叶玉树希望渺茫地祈祷的同时,11月20日,一封由1611名公民联合签名的信件递交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卫生部和国务院法制办,信件标题是《要求对全国31省(市)公务员录用限制乙肝病毒携带者规定进行违宪审查和加强乙肝病毒携带者立法保护的建议书》(以下简称《违宪审查书》)。

  12月19日,安徽青年张先著状告芜湖市人事局一案在芜湖市新芜区人民法院开庭。此前,芜湖市人事局在录用公务员时,将体检查出携带乙肝病毒的张先著淘汰,尽管他的考试成绩名列第一。

  2003年,可以说是占中国人口近1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反歧视年”。从泄愤杀人到行政诉讼,再到提起违宪审查,中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维权行动,经历了由暴力抗争到理性诉求的层层推进的历程。这些事件一再提醒社会,再不能漠视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的生存状况。

  “大学生被杀应受关注,大学生杀人更应该受关注”

  在周一超案件中,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提及这样两个细节:一审判决宣布后,周一超当庭撕毁死刑判决书;旁听席上,被害人家属热烈鼓掌。

  毫无疑问,周一超要为他的冲动和过激行为负责,但社会舆论在反思,律师宓雪军也在辩护: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是周一超犯罪的深刻社会根源,社会也应该为他的罪行承担一部分责任。

  在一些HBVER(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自称,HBV指乙型肝炎病毒)的网站上,同情周一超遭遇的帖子占了绝大多数。而国内最知名的关注乙肝人群的网站——“肝胆相照”网的权益版版主小谷子认为,周一超事件以一种血淋淋的方式,使乙肝患者的困境得到了披露。

  和周一超遭遇相近的安徽芜湖青年张先著,则选择了一条理性的、诉诸法律的道路。大学毕业两年的张先著,今年夏天报考当地公务员,因查出感染了乙肝病毒被拒之门外。11月10日,正式向当地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人事部门“歧视乙肝患者”。面对自己身份的暴露和将来可能面临的种种压力,他说:“如果在这个冬季我不站出来,过一段时间肯定会有另一个战友站出来,我只不过将它提前了。”在“肝胆相照”网上,HBVER们互称“战友”——为反歧视而战。“如果能用我个人的牺牲换来社会对乙肝患者的尊重和平等待遇,难道不值得吗?”张先著说。

  作为《违宪审查书》的主要起草人、现在浙江工作的小谷子认为,反乙肝歧视,与终结收容遣送制度、城市拆迁维权问题一样,反映了中国公民自身权利意识的觉醒。他这样将周一超案与轰动一时的孙志刚案联系起来:“大学生被杀受关注,大学生杀人更应该受关注。”

  小谷子希望周一超事件能取得孙志刚事件同样的效果,即带来管理制度的变迁,带来社会的进步。

  1.2亿人的生存困境

  “目前,我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面临着入学、就业、婚姻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劳动的权利被剥夺,他们在婚姻方面屡屡受挫。因为得不到正确的有关医疗信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他们还要花巨额费用做无谓的治疗。来自社会的莫名的歧视和非难使他们苦不堪言:他们被逼入绝望的境地,小到失去工作,失去朋友,大到杀人自杀。”《违宪审查书》这样概括1.2亿人的生存状态。

  几乎每个HBVER都能说出自己经历或目睹的遭遇。在宁波,20多个携带乙肝病毒的孩子被幼儿园拒收;兰州某大学对“小三阳”学生进行分宿舍隔离管理;中国某科学院勒令两位小三阳博士新生退学;成都一位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被公司强行辞退后吞下整瓶安眠药自杀;广东南海某电机有限公司逼迫24名乙肝病毒携带者集体离职……

  绝大多数人害怕自己HBVER身份的完全暴露而给自己引来更多歧视的目光,他们放弃了抗争,默默忍受和消受着贫穷、孤独、屈辱以及求学求职每一步人生道路上的磨难。社会和自身造就的压力也改变了他们的性格、人生观和命运。

  “人类的敌人是病毒,而不应该是携带病毒的人。”小谷子说,现在公众的认识与此恰恰相反。

  在中国,“乙肝歧视”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和民间在宣传乙肝科学知识上的欠缺。这些知识包括: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一定就是乙肝病人,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这些病毒或细菌一般难以发病。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心态正常,不乱用药,80%以上的人可安度一生,只有少数向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方向转变。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中不会对周围的人群构成直接危害。

  网聚的力量

  今年夏天,在被芜湖市政府人事部门拒绝录用后,张先著在极度的苦闷中登录了肝胆相照网站。

  在贴出自己的故事后,张先著得到大量的声援回帖。10月6日,网友古道风发出第一条提议的帖子。最初的想法是向安徽人事部门提出行政复议,参考了众多网友的意见后,张先著最终定为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张先著承认,这是肝胆相照网友集体策划的行动,“我的责任就是主动走到前台来”。

  此前两个月,8月11日,从国内著名高校法学院硕士毕业的小谷子在肝胆相照网站上注册,两天后,他在论坛权益版上贴出了《违宪审查书》初稿。

  “网友们对《违宪审查书》提出了大量建议,最终的成品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小谷子说。同样是在网友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整理了名为《我们与温总理说实话——中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生存困境调查》的材料,这份厚达154页、共16万字的材料成为签名信的附件。

  作为国内最知名的关注乙肝人群的网站,“肝胆相照”已成为近来反乙肝歧视维权活动的主要基地和动力来源。

  11月29日晚,20多个来自江浙沪的“肝胆相照”网友在上海聚会,其中大多数都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一位网友说,这是他们至今为止最开心的一次聚会,因为筹划了3个多月的违宪审查书终于寄出了。这种不定期聚会,是他们生活中难得的开心时刻。没有了那一堵堵无形的墙,他们能够敞开心扉地交流。话题自然离不开“乙肝”,包括交流医学方面的知识,抒发心中的郁闷,为维权出谋划策。

  对于相当数量的HBVER们来说,网络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从来到‘肝胆相照’,我的生活变得非常有趣,我认识了很多人,大家不必隐瞒自己,可以毫无顾忌地在一起。”小谷子说。

  而与网络中的无所顾忌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的谨小慎微。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网友无一例外地不肯说出真实姓名和职业,他们拿出的名片是“肝胆相照”统一制作的,上面只有自己的网名和联系方式。

  维权时代宪法作用凸显

  12月19日,全国数十家媒体蜂拥而至芜湖市新芜区人民法院,采访张先著状告人事局一案的首次庭审。庭审中,张先著的代理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周伟的一个辩论要点就是,芜湖市人事局的行为侵害了宪法规定的公民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劳动权。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众法之母,但许多人感觉宪法离普通人的非常遥远,好像只有为官者才关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说,“这并不符合法治的精神。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最能体现对民权的保护和对权力的制约。”何家弘也是本次《违宪审查书》的签名公民之一。

  有学者指出,中国在2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市民社会逐渐兴起,民众的权利意识也日益高涨,而现行法律法规和官员意识则与此形成了相当大的落差。今后一段时期,由于这种落差而导致的理性的或非理性的冲突将大量增加。这种冲突,如果处理得好,将加快中国社会进步;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埋下社会动荡的隐忧。

  无疑,诉诸法律是一种理性平和的方式。可以预料,关乎民众基本权利的宪法,今后被“司法化”的趋势将日益显著。

南方周末:我是乙肝患者,但我不是乙等公民

  张先著发起“中国乙肝歧视第一案”吴芳/photocome

南方周末:我是乙肝患者,但我不是乙等公民
  1611名公民提起反乙肝歧视违宪审查  向春/制图

上一篇:每日新报:一桩诉讼背后的平等权
下一篇:燕赵都市报:追究“违宪”是不是“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