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抗病毒基础上的抗肝纤维化治疗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作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硬化科 成扬

  抗病毒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BV复制,促使肝病缓解,但在临床实践中并未能像人们厚望的那样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抗病毒治疗是重要突破,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HBeAg甚至HBsAg血清学转换不等于乙型肝炎被治愈 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HBsAg转阴者中,有55%左右的患者血清中长期存在HBV DNA,有报告显示,急性肝炎后30年患者肝内仍有病毒基因组。 

  HBsAg自发性或经抗病毒治疗阴转的患者中,28%~94%血清和肝内存在HBV DNA,此种情况不仅见于慢性肝病患者,也见于无肝损害证据的献血者,此种HBsAg阴性血清具有传染性,可引起输血后肝炎和母婴传播。 

  HBsAg已阴转而HBV DNA仍呈阳性的原因包括:病毒变异;病毒整合后表面基因重排或病毒表达蛋白的抗原性改变;HBsAg检测技术不够灵敏;抗原隐藏于HBsAg复合物中;病毒整合入肝组织中;外源性因素如酒精、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干扰HBV抗原的表达。 

  原有肝硬化的患者治疗后尽管出现生化学和病毒学应答,仍可发生门脉高压等并发症 有学者发现,在对照组与干扰素治疗组之间,或HBeAg阴转或未阴转组患者之间,肝硬化并发症发生率并没有差异。 

  即使在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者中,如果因化疗或器官移植引起免疫抑制,HBV也可再激活,肝外组织(淋巴结)和肝细胞外(胆管细胞)储池内HBV仍存在。 

  对转氨酶正常的慢乙肝,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无论是α干扰素抑或各种核苷类似物,均将转氨酶升高作为治疗指征,而对于血清转氨酶正常的无症状“携带者”,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无明显效果,因此一般不将其作为抗病毒治疗对象。 

  但是转氨酶正常不一定代表肝脏组织结构正常,这些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并不罕见,另外已发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者在病史中也不一定有转氨酶升高。 

  目前认为,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机是肝脏炎症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之时。可是对于众多乙肝现症感染患者来说,符合这种情况的人很少。抗病毒治疗的禁忌证较多,许多患者并不能够耐受。 

  在抗病毒基础上,重视抗肝纤维化治疗

  肝纤维化是包括慢乙肝在内的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共同途径,也是进一步向不可逆转肝硬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慢乙肝的发展过程与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有密切关系。 

  随着疾病进展,肝内细胞外基质(ECM)进行性增加,胶原组织大量形成,向肝小叶内伸展,侵入肝实质,在汇管区靠拢,形成纤维间隔,肝血循环被破坏,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肝结节形成,达到肝硬化程度,因此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是防止病变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然环节。 

  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的核心事件。HSC活化存在两条途径:一是病因刺激损伤的肝细胞、枯否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合成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由此激活HSC合成 ECM,这被称为“旁分泌途径”;二是HSC活化后合成各种细胞因子,自我进一步激活,这被称为“自分泌途径”,自分泌途径一旦开放,即使没有病因的进一步刺激,肝纤维化仍然能够主动进展。因此病因治疗与原发病治疗并不能够完全替代抗肝纤维化治疗。 

  抗病毒治疗与抗肝纤维化治疗二者之间不能够互相替代,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抗肝纤维化治疗能够与抗病毒治疗起着协同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既有利于病毒的抑制与清除,也有利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改善与修复,延缓或者阻止肝硬化的形成。

上一篇:3位专家谈乙肝战略管理·大众版
下一篇:乙肝抗病毒治疗难点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