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治疗难点浅析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感染科 韩梅芳 宁琴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治疗策略。近10 年来长效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药的研发,为乙肝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已被证实能降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然而这些治疗尚不能彻底清除HBV,不能解决 HBV 持续性感染的问题。作者根据自身临床工作体会,浅析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现状以及难点问题。 

  现状

  对于乙型肝炎初治患者,可选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两种。 

  一是干扰素类治疗,疗程有限,其长期临床受益已得到验证,但仍存在着较多的药物不良反应、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不高的问题。二是核苷(酸)类似物,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病毒学应答,但需要长期服药,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不高,停药后可能导致反弹。目前认为,未出现血清学转换的HBeAg阳性患者以及HBeAg阴性乙肝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核苷(酸)类似物,而长期服药会导致耐药发生概率增高,给临床治疗带来新的困难。 

  难点

  近10年抗病毒药大规模用于乙肝患者,除重视初治患者的优化治疗外,以下几种情况将日益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 

  首先,大量难治性乙肝患者将逐渐成为主要患者人群 如初次治疗疗效不佳、停药后病情反复的难治性慢乙肝的再治疗是难点。HBeAg阳性患者在初次治疗后仅不到30%可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单药序贯治疗导致多重耐药;HBeAg阴性的患者疗程不确定,停药后易发生疾病反弹。 

  其次,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我国慢乙肝患者多为母婴传播,病程迁延伴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并成为我国肝癌、慢加急重型肝炎和肝衰竭、肝病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 

  最后,隐匿性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对HBsAg阴性人群调查报告显示,这些人群中HBV DNA阳性率高达5%。 

  研究表明,临床上隐源性肝硬化、肝癌和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者中,隐匿性慢乙肝占30%、20%、7.4%。隐匿性慢乙肝进展为肝硬化的概率超过50%,并与肝癌发生相关。由此反映了我国隐匿性慢乙肝在临床上的重要地位。

上一篇:重视抗病毒基础上的抗肝纤维化治疗
下一篇:乙肝患者轻松生活需锁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