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对付慢性乙肝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
  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中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9.09%。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4.51%和9.51%。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2005年公布的《中国肝炎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报告》称:超过50%的非感染科和消化科的医生,不能完全正确回答乙肝的传播途径;45%的医务人员不知道诊治乙肝应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同一名患者到4家医院就诊所得到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不尽相同;仅有19%的患者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这一正确的方式;73%的受调查者单纯采用中成药及保肝降酶药物治疗。
  针对目前乙肝诊治不规范、宣传片面化的现状,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乙肝防治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对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选择正确对策。本版就《指南》中读者关心的问题作些介绍。

  乙肝的流行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通过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粘膜传播的主要途径是,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其他如修脚、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多。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HBV。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未被证实。
  人感染HBV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的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至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者中,仅5%至10%会发展成慢性。

  乙肝的预防

  接种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者、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等)。我国卫生部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如今5岁以下儿童的病毒携带者已从9.7%下降至3.1%。
  切断传播途径推广安全注射(包括针刺的针具),对牙科器械、内窥镜等医疗器具以及服务行业中的理发、刮脸、修脚、穿刺和文身等用具都应严格消毒。注意个人卫生。在意外接触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含氯制剂、过氧乙酸和碘伏等对乙肝病毒都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乙肝的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分为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俗称“大三阳”和“小三阳”)两种。这两类患者如病毒在复制、肝功能有受损,都应接受抗病毒治疗。
  病毒携带者分为慢性乙肝病毒(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这两类患者都需要定期到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特别是慢性HBV携带者,应做肝穿刺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和进行相应的治疗。

  乙肝的治疗

  治疗要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减少和防止肝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病毒药有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以及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酸)类似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医生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在综合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个人意愿的基础上,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提醒

  一系列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问世,给乙肝的治疗带来希望,但药物滥用会导致病毒耐药,且来势更猛。因此一定要做必要的检查,患者在正确的时机接受正确的抗病毒治疗才是最有效的。
  患者不应过分“依赖”药物,而要通过增强自身免疫力来遏制病毒,获得持续控制病情的能力。而熬夜、劳累、暴饮暴食等都会使免疫力下降,使病毒活跃、药物失效、病情反复。

上一篇:治疗乙肝不要轻信广告
下一篇:专家支招:如何全面防治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