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肝胆疾病用药产品稳定市场趋于成熟
我国是肝病高发国家,目前约有现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00万人,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病患者大都伴有胆囊疾病,用药周期较长,难以彻底治愈,反复发作的情况较多。从目前国内市场来看,肝胆用药已经成为一类重要药物,其市场规模仅次于心血管药物中钙拮抗剂,处于类别用药的第十二位,甚至高于肾素类药物和抗血栓药物的市场规模。
通常作用于肝胆系统的药物主要包括三类:肝病用药、抗肝炎病毒药物和胆病用药。其中,抗肝炎病毒药物较为复杂,目前临床应用以干扰素和拉米夫定为代表,不过,这两个药物不仅用于肝炎病毒的治疗,因此本文暂将肝病用药、胆病用药统称为肝胆疾病用药做一粗略分析。
肝胆疾病用药市场近几年增幅波动不大。整体上看,2004年的销售金额较上一年度仅增加了4.0%,明显低于同期的市场总体增长幅度。从市场变化形势上看,肝胆用药市场的销售数量与销售金额变化趋势极为相似,表明新近入市或退市的产品较少,市场趋于稳定、成熟。
药物剂型相对集中
从剂型上看,胆病用药以口服剂型为主,胶囊和片剂合计占据了八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如图2);而肝病用药则以注射剂型为主,注射剂和粉针剂的销售数量虽然仅占整个肝病用药市场7.4%份额,但其销售金额却占71.2%的市场份额(如图3)。
国内市场广东居首位
从市场规模上看,广东目前是全国最大的肝病用药市场,上海次之。肝病的用药情况与发病率相关度较高,在南方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其用药率也非常高。南京医院用药市场的统计样本虽然很小,但其用药金额仍然高于统计较全面的北方中心城市的用药水平。
从广州医院市场来看,以收治传染病患者为特色的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肝胆疾病用药量最大,年用药金额达到1,500万元,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肝胆疾病用药金额也超过了1,000万元。整体看来,广州三甲综合医院肝胆疾病用药的年平均额为300余万元。
上海市的情况也大体相同。上海市传染病医院每年的肝胆疾病用药金额最高,为1,200万元,占该院年用药金额的20.0%,用量较大的长海医院一年的肝胆用药金额超过了600万元,而其他三甲医院肝胆疾病平均年用药金额为140万元(需要说明的是,统计中的上海三甲医院数量明显高于广州市)。而在上海的二级医院中,肝胆疾病用药金额差异较大,各区的中心医院用药金额相对较高,年平均用药金额接近50万元。
综合以上情况表明,肝胆疾病用药在传染病医院的使用率最高,在综合医院的使用量也较大。
甘草系列成领先品种
从品种上看,甘草系列产品占据了肝胆疾病治疗用药市场的首要地位,以甘草酸二铵、甘草甜素为代表的甘草类药物物美价廉,受到临床医患的喜爱。相关调查表明,由于此类药物的临床效果较好,价格适宜,在乡镇一级市场的覆盖率也较高。此类药物多年来保持领先地位,目前该市场的增长势头较为平稳。
从增长势头上看,苦参系列产品今年有望超过硫普罗宁,位居肝胆疾病用药的第二位。另外,促肝细胞生长素的市场增速也较高,由于这类产品竞争激烈,市场格局变化尚未可知。
当前,生产甘草系列产品的江苏连云港正大天晴药业和生产硫普罗宁的河南新乡新谊药业占据了肝胆疾病用药市场企业排名的领先地位。从《Hopes中国新药述评》所提供的新药申报审批的数据来看,自2004年末开始,甘草酸二铵和硫普罗宁的仿制改剂型品种已陆续上市。甘草酸二铵和硫普罗宁是2003年以来企业申报的热点品种,各剂型产品的申报数量超过了100件,到今年末,预计这些改剂型仿制产品的生产企业将达到50家以上。目前市场上主要的肝胆疾病药物都已陆续进入仿制期,肝胆疾病用药市场不可避免地进入恶性竞争阶段。以甘草酸二铵为例,其50毫克×5支规格的产品零售价仅为每盒29元,而目前合乎标准要求的原料价格却高达8,000元/公斤,加上加工、包装及人工费用,其利润空间极为有限,而且仿制品仍在不断增加。业内人士认为,如此多的厂家参与竞争,将对今年的肝胆疾病用药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必将有一部分企业血本无归。
值得注意的是,甘草系列新药--异甘草酸镁已完成2004年下半年开始的三期临床试验,于今年7月底报产,预计明年初将会正式上市。据了解,这个一类新药拥有的独立知识产权、产品新颖性以及生产企业自身所具有的销售渠道优势,都将使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看出,有着中长线肝病发展思路的企业将会在竞争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
下一篇:医改:政府缺位被指是导致看病难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