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何时告别“高水平重复”

风光背后艰难度日 生物制药何时告别“高水平重复”2003-7-4

  非典再掀投资热潮   

  非典型肺炎的肆虐让原本就颇为吃香的生物制药再次热闹了一把。先是有传闻说胸腺肽、丙种球蛋白对预防非典有作用,于是这两种药品很快被抢购一空;随后,具有抑制病毒生长作用的干扰素成了抗非典明星,需求量急剧扩大。据了解,安徽安科生物4月份的销售收入相当于去年前4个月的总和,干扰素α-2b滴眼液的销售定单最高时达到每日10 万 支(瓶);天津华立达日产三四万支干扰素喷雾剂仍供不应求;合肥兆峰科大药业有限公司的干扰素凝胶4月份销量达15万支,相当于去年一年的销售量。   

  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和ω干扰素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进行临床试验后,一些原本不生产干扰素的企业也纷纷打起了干扰素的主意。据媒体报道,西南药业出资4,000万元受让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制的基因工程重组人干扰素ω;健特生物与四川辉阳生命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决定出资600万元用于“重组高效复合干扰素”的临床合作研究。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非典已经引发国内数十家企业上马干扰素,干扰素市场很快就会出现大战。   

  风光背后艰难度日   

  尽管头顶着高科技的光环,但对于不少生物制药企业来说,日子并不好过。据了解,全国生物制药企业有近200家,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比较成熟的干扰素、促红细胞生长素(EpO)、集落刺激因子、人生长激素等几个品种上,其中能赚到钱的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大部分企业都在艰难度日。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同质化竞争激烈。据业内人士介绍,生物制药有这样一个特点:如果技术成熟的话,有时一家企业就能满足全国的需求,因为生物药品在临床使用时用量并不大。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尽管市场需求量相对有限,生产企业却不少。目前国内干扰素生产企业已经超过20家,据业内人士估计,深圳科兴和沈阳三生等大型企业两三个月的生产量即可以满足国内市场全年的需求,市场明显供大于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卫认为,生物制药产品的高价格与高回报是吸引众多厂商纷纷进入的首要原因,而以下几个因素则导致了生物制药领域重复建设严重:一是缺乏专利创新产品,早期进入的企业大都是生产仿制药品,无法通过知识产权的法律手段建立新产品保护网,构筑起自身坚固的市场进入壁垒;二是我国目 前在生物药物方面还缺乏具体的专利保护条款和具体实施办法;三是生物药物比较特殊,一些生物药物虽然结构不同,如干扰素α-1b和干扰素α-2b虽有差异,但功能、适应症相近,属于市场上的竞争产品,这也是较容易避开专利保护的一种方式。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国内的许多企业缺乏对市场消费能力和市场容量的了解,盲目立项不时发生。   

  缺乏研发创新能力一直是国内制药企业的“软肋”,生物制药也不例外。除了重组人干扰素α-1b等几个屈指可数的药物属于国家一类新药外,其余各种类型的生物制药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礼华告诉记者,国内生物制药的基础理论基本都源于国外,很少有自己的原创技术,这使得国内企业利用较少的研发成本就可以进入这个市场,然而一旦面临竞争,抗风险的能力很弱。

  为了生存,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试图通过价格战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2000年,深圳科兴和沈阳三生率先挑起了价格战,把干扰素的价格降到每支30元,降价幅度高达70%以上;2001年,上海华联制药生产的紫杉醇注射液价格陡降一半。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前几年的Vc大战,经过几年的拼杀,尽管死伤惨重,但活下来的企业却变得更加强大。生物制药企业也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吗?对此,西南证券高级研究员张仕元认为,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还没有打价格战的资格。国内的Vc企业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再加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具有和国外厂商竞争的资本,而生物制药的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这势必制约企业在价格战略上的主导权。   

  高投入带来高收益   

  生物制药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在项目的种子期、创业期、扩展期和成熟期,都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也只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具有创意和市场潜力的生物制药项目才能成长起来。在美国,新药研发费用通常在10亿美元左右,中国企业的研发费用虽说没有那么高,但若从源头开始研制,也需要上亿元人民币。另有统计显示,在药品研制过程中,早期候选药物约每5000种才有1种进入市场;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每5种才有1种能进入市场,其余的药物则被无情淘汰。据了解,沈阳三生独立开发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时,分别用了9年和11年的时间。可以想象,研发的功亏一篑将给企业带来多么致命的打击!   

  然而,生物制药的高利润也是相当诱惑人的。EPO自1989年研发成功投入市场以后,已经为开发商美国安进公司带来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利润,也使得安进公司一跃成为纳斯达克生物技术第一股和全美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单克隆抗体药物凭借其独特疗效在市场上也是风光无限,其价格可谓天价,但在市场上却供不应求:250毫克的治疗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一针的价格为15,000元;400毫克的治疗淋巴癌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一针的价格为 21,000元。随着技术的成熟、生产形成规模,生物制药的生产成本将会越来越低。据悉,如今国际上紫杉醇原料药的生产成本已从每公斤25万美元左右降至20万美元以内,但将其加工成制剂(静脉注射液或输液)后,立即升值为每公斤500万美元,利润增加20多倍。干扰素制剂本身的成本只有几元钱,刚上市时毛利率曾高达90%以上。   

  所以,尽管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但这个市场依然被看好。宋礼华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我国干扰素的实际消费量不足1亿支,但其市场潜力是相当大的,估计能达到四五亿支。干扰素是广泛使用的治疗慢性肝炎、肿瘤、性病等顽症的有效药物。据估计,中国有1.3亿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2000万肝炎病人,1000万肿瘤病人,需求量相当可观,只是由于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实际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患者还不足1%。   

  此外,随着新的适应症不断被开发,生物制药的应用前景将越来越广阔。比如,紫杉醇最初只是用来治疗转移性卵巢癌、乳腺癌等,但国外研究表明,现在紫杉醇还可用于治疗若干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中包括继发性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外用治疗牛皮癣和特应性湿疹等。   

  据资料显示,1997年全球生物技术药品市场约为150亿美元,2000 年达300亿美元,到20 03年预计将达600亿美元,估计占同期世界药品市场总销售额的10%以上。不断扩大的市场容量刺激着许多企业把生物制药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一边是国外资本纷纷看好生物行业,一边是国内企业在相互仿制中苦苦支撑,如何在其间寻找一个突破点,让生物制药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对此,张仕元认为,国内企业应该转变思路,加强合作,从根本上增强自身实力,这样才能走出被动发展的困境。   

  首先,提高创新能力。只有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要提高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国内企业为了生存下来,往往采取降价抢市场的方式,如此一来,利润空间就被大大缩减了,何来资金投入研发呢?对此,张仕元认为,应该完善投融资体系,吸引业内外资本进入。制药 行业的研发投入那么大,靠企业自身的积累很难完成,国外不少企业都是通过吸引风险投资来解决研发所需的巨额资金。如果国内的金融制度趋于完善,企业能够更方便地吸引来资金,那么研发工作就有了基础保障。   

  其次,加强产学研之间、企业之间的合作。国内企业的科研开发能力较薄弱,但一些科研院所的实力还是相当强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的技术资源,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这对双方都有好处。另外,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在国外,很多企业并不全部都是靠自身力量进行研发,通过购并的方式获得其他企业的原研新药已经成为 一种趋势。比如,葛兰素史克目前在研的190个药品中,自研药品有110 个,其余80个则是通过许可转让来的。中国生产企业虽然很多,但还在各自为战,搞研发难免事倍功半。通过自我研发和对外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研发能力应该成为中国企业聪明的选择。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将越来越完善,仿制别人专利保护期内的产品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知识产权、接受委托加工、获取区域销售代理权等方式和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另外,国内新药申报和美国FDA相比,有许多优势,比如临床试验的人群比较容易找,成本更低,新药注册时间短等,一部分国外企业也愿意首先在我国进行新药注册,以便为将来进一步拓展市场打好基础。国内外企业在这方面的合作空间还是很大的。(张瑜)

上一篇:农村——不该被遗忘的建设角落
下一篇:专家撰文称:投资卫生健康可以带来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