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具有自主产权的治疗性乙肝疫苗进入临床试验

  本报讯 (记者胡笑红)乙肝疫苗将打破目前只具有预防性的局面。近日,我国首个治疗用乙肝疫苗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进入一期临床。该治疗性疫苗将使乙肝特别是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得到根治成为可能。

  这项研究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与重庆佳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意味着该研究已转入人体试验阶段。这一研究于1985年启动,近20年来,先后获得国家“863”计划等24项科研基金的支持。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生物制品处相关负责人张女士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现有的乙肝疫苗都是预防性疫苗,而此次进入临床治疗的疫苗与之不同,它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治疗性疫苗,有望使乙肝特别是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这类人群得到根治。该疫苗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标志着我国率先抢占了根治乙肝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制高点。

  据悉,该疫苗是我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异性治疗用生物制药一类新药,需要经过三期临床试验才能上市,最短要一年半时间。

  新闻背景

  乙肝目前难根治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约有乙肝病毒携带者1.3亿人,现症患者超过3000万人。目前我国每年在病毒性肝炎方面的治疗费用支出就在300亿到500亿元之间,其中70%的病毒性肝炎属于乙型肝炎。

  遗憾的是,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乙肝患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干扰素、拉咪夫定等药物应用较为普遍,但价格比较昂贵,而且有效率低,容易复发。

(Tom.com)

  

  相关信息:

  以下摘自第三军医大学网站

  由我校研制的国家Ⅰ类新药 “治疗用(多肽)乙型肝炎疫苗”获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

  2003-6-26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据1999年WHO(国际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约3.5亿,而高发区新生儿的接种率只有62%。中国属乙型病毒性肝炎高流行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人口的10%(1.2亿)、慢性肝炎患者3000万,因而乙肝被称之为中国的“国病”。目前,控制乙型肝炎流行的主要手段是由WHO推行的EpI计划(全球免疫接种计划),但由于该计划所依赖的预防性疫苗对已感染乙肝者无效,并且在未感染的新生儿人群中有5-15%不应答和未能接种。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乙肝仍将是人类和国人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1989年,在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吴玉章教授的带领下,“治疗用(多肽)乙型肝炎疫苗”正式立项,该课题组近50名科技人员进行了10多年的原始创新性基础研究和5年多的应用开发研究,先后获得了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1035”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5项基金、近3000万元资金的资助。在基础研究过程中,完成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乙肝病毒抗原高分辨率免疫识别研究,获得了其表位图谱、系列模拟位和表位内的必需氨基酸残基;率先提出了“蛋白质抗原免疫识别的氨基酸密码学说”和“抗原工程”等概念。在乙肝治疗性疫苗的研制思路上首次提出了采用“模拟抗原”(英文译名为mimogen)而非天然抗原作为免疫原以克服免疫耐受的思路,在技术上创建了“根据表位设计疫苗”(英文译名为:EPITOPE-BASED VACCINE DESIGN)的全新技术路线,并根据EBVD设计、化学合成,筛选了200多种结构,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一种先导结构,经进一步优化,作为国家I类新生物制品药物来开发。通过5年多的应用开发研究,已完成了该项目制造工艺的优化、放大、中试及临床试验用药三批次的制备,完成了临床前药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全部评价工作,并通过了国家质量标准和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检测。

  “治疗用(多肽)乙型肝炎疫苗”属国家I类新生物制品药,目前已通过国家新药审评中心的技术评审,已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签发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批文。该疫苗是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的典范,其建立了从上游原始创新性基础研究到下游应用开发研究的一整套理论技术体系,并完成了中试研究,研究成果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其重大意义在于: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乙肝治疗性疫苗,我国第一个脂质体冻干药品,我国第一个多肽疫苗。该疫苗的成功研制将为我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和治疗发挥重大的作用。

  

  以下转自肝胆相照论坛网友phond888发言

  2、治疗性乙肝疫苗

  在学术界,治疗性疫苗是80年代发展并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免疫学概念,主要针对有免疫缺陷,目前尚无法医治病症,例如肿瘤、心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等。目前全球许多大制药公司都在加紧研发新的治疗性疫苗。例如Elan公司的阿尔茨海默氏病疫苗Betablo、Protherics公司的治疗高血压的抗肾素疫苗都已进入了临床等。对于治疗性乙肝疫苗,许多国家也都在加紧研究,仅国内就有三家机构在研究开发,但目前尚未有其它机构宣称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庆啤酒控股的重庆佳辰生物工程公司近日宣称,该公司研制的治疗性乙肝疫苗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将于近期进入临床试验。

  2.1、治疗原理免疫学及临床研究均表明,细胞内的感染和人体自身的保护性免疫并非依赖于中和抗体,而是依赖于毒性T细胞(CTL)的应答。乙型肝炎也是由于患病者和携带者T细胞的反应缺陷而无法有效的清除乙肝病毒。因此如何通过具有免疫原性的多肽刺激T细胞,从而发生CTL反应,以消除乙肝病毒,同时又不损害肝细胞,是所有乙肝治疗性药物共同的目的和基本原理,治疗性乙肝疫苗也不例外。

  抗原的选择则是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的关键,也是重庆佳辰公司宣称取得突破的主要环节。抗原选择主要有两种,即天然抗原和人工模拟抗原。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治疗性乙肝疫苗的研发都是选择天然抗原,包括我国其它两个研究机构(复旦大学闻玉梅研究组和浙江大学)。天然抗原有一个天生的弊病,就是容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降低疫苗的有效性,这主要由于天然性抗原还包含许多除了优势性表位外的非优势性表位和亚优势性表位。

  人工模拟抗原主要是为了克服天然抗原的这一弊端,对天然抗原进行一定的改造,去除了一些天然抗原中多余的表位,彻底打破免疫耐受机制,并进行适当的设计,使之更有利于激发CTL反应。但如何确定表位的合理组合和搭配,目前学术界尚未公开的技术方案。大量的实验已经证明,使用单表位多肽由于其免疫原性太低,常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根据表位构建免疫原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各研究机构所要攻克的主要问题。该环节一旦得以突破,人工模拟抗原将有可能成为现实,而且对于其它治疗性疫苗的设计也将具有十分重大的参考性意义,将会大大缩短其它领域疫苗的设计时间。重庆佳辰公司宣称,该公司合作的研究在该环节取得了重大性突破,自主创立了根据表位设计疫苗(EBVD)的技术路线,并采用该路线进行设计、筛选和研究。我们认为,该方法如果真的有效,将使传统的疫苗筛选范围大大缩小,研究周期也大大缩短,将由原先的8~10年缩短至2~3年;公司研制的治疗性乙肝疫苗有效性的大幅提高将会有所保证。从目前的公司疫苗的进展来看,该技术风险已经有所下降。

上一篇:Pegasys对乙肝的效果约是当前标准疗法的2倍
下一篇:重啤治疗用(合成肽)乙肝疫苗进入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