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乙肝研究:学者屡创成绩减患癌风险

革新乙肝研究:学者屡创成绩减患癌风险
 ■袁孟峰教授认为做研究也要有使命感。

文:曾家辉 摄:彭子文

 据统计,本港约有十分一人口是乙型肝炎(乙肝)带菌者,而本港每1,000名乙型肝炎带菌者中,便有一人是隐性乙型肝炎带菌者。香港大学上年底公布一项研究结果,指乙肝病毒会潜伏于隐性乙肝带菌者的肝脏组织中,而病人发病的年纪愈大,出现肝纤维化,甚至肝癌的机会也愈高,所以隐性乙肝带菌者要定期检查,及早发现肝癌。

 近年,港人对乙肝的意识愈来愈高,也有学者以乙肝为研究项目,而且成绩出众。「肝病在亚洲很普遍,香港的病人人数也很高,相关的研究在香港其实很成功,比台湾、日本、韩国等出色,这是很值得香港自豪的地方。」副刊视野版特别访问了香港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的袁孟峰教授,他一直从事研究乙型肝炎的病理及治疗,去年底获颁发首届东南亚高等教育协会医学组年轻科学家奖。

 据统计,当前全球约有3.5至4亿慢性乙肝带菌者,当中75%是中国人。在香港,每10人就有1名乙肝带菌者,他们患肝癌的机会比一般人高100倍,愈早找出肝癌高危一族,病人便能愈早采取预防措施,减低肝癌出现的机会。

 袁孟峰教授一直研究乙肝的病理及治疗,其研究不但对传统治疗乙肝概念,甚至对何为肝癌高风险病人的界定都有革命性影响,本港大部分的临床服务都已应用了他的研究结果,外国很多地方都据其成果发展新的治疗指引或指标。

肝酵素 反映危险程度

 据现时治疗慢性肝病的指标,只要病人体内的乙肝e抗原(HBeAg)血清转换为乙肝e抗体(anti-HBe),病毒数量便会减少,医生会评估为病情未有恶化,当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的肝酵素(ALT,即国内所称的“转氨酶”)高于正常的2倍时,才会列入接受治疗之列,显示病毒复制程度的HBV DNA水平低于每毫升10万个乙肝病毒基因的话,也不用治疗。

 袁孟峰教授的研究小组早前对3,000多名乙肝带菌者研究,结果发现有73.5%乙肝e抗体阳性病人出现肝硬化综合症。根据研究,乙肝患者多数在出生至1岁期间受感染,即使病毒变为抗体,也会继续影响身体,引发综合症,包括肝硬化、肝癌等。

研究结果 改变传统观念

 研究发现,病人的肝酵素水平介乎0.5至1倍,已属高危一族,但在现有指标下,不在接受治疗之列。另外,HBV DNA水平低于每毫升10万个乙肝病毒基因,仍有机会演变成肝硬化综合症。因此,袁孟峰教授当时已指出有需要收紧指标。

 不过,成功也真的非易事。「当我们在一些专业刊物发表一些突破性结果,便有人质疑其可信性,因为结果与传统观念有很大距离,到有其他人公布相关的数据,他们才肯接受。但我觉得有责任去改变一些固有的框框。」

新式检查 提升安全度

 以前乙肝患者要检查肝硬化或纤维化的情况,需要进行肝刺穿活组织检查。这种活组织检查是以一支粗针刺入病者身体右边的肋骨位置,以抽取肝脏的活组织,但这方法不但令病者觉得痛楚,还可能有生命危险,因为肝脏布满血管,稍一不慎就有机会刺穿血管。

 港大医学院在06年已引入一部快速量度肝硬度仪,以代替旧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令病者免受皮肉之苦。而新技术是将探测器放在病者肝脏的右叶部位,通过传动器发出及收取超声波讯号,再比较连续的超声波讯号,绘画出肝脏的扰动率,从而计算出肝硬化的程度。

 仪器会对该位置皮下2.6厘米至6.5厘米弹性切变波的速度进行评估,虽然新技术只量度4厘米长、1厘米高的肝脏组织,但可透视出500分之1的肝脏情况,比旧式检查只可透视出50,000分之1多,而新技术的准确率与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无异。

 对于乙型肝炎带菌者,根据现时的治疗准则,建议乙肝e抗原阳性及阴性病人在3种情况下开始接受治疗,包括病毒的复制水平高于每毫升10万个、肝酵素水平超过正常水平最高上限的2倍,而治疗会在当出现乙肝e抗原血清转换为乙肝e抗体、病毒的复制水平低于每毫升10万个及肝酵素水平回复正常后停止。

定立方程序 计患癌风险

 对乙肝带菌者来说,患肝癌是最大的忧虑。医学界相信,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了乙肝带菌者为男性、年长、病毒e抗原或抗体状况、病毒DNA水平高、乙肝类型、病毒出现基因突变、肝酵素水平高、肝硬化等,但它们实际上会将肝癌风险推高多少则不得而知。

 据袁孟峰教授透露,其研究小组刚完成一项研究,参与研究的820名乙肝病人在研究初期都没有肝癌,他们每隔3至6个月到医院覆诊及检查,研究人员在平均超过6年的时间密切监察病人的肝脏,最后有40人患上肝癌,占整体病人的4.9%。数据显示,乙肝病人在5年后出现肝癌比率是4.4%,而在10年后发病率是6.3%。研究证实,在多种可能的致病因素中,只有性别、年龄、病毒DNA水平高、病毒基因突变,以及肝硬化5个因素会增加乙肝病人出现肝癌的机会。

 分析数据后,研究人员用统计学方法得出一条简易的方程序「GAG-HCC score」:

16×性别(男性=1;女性=0)+ 年龄 + 3×病毒DNA水平 + 19×病毒core promoter基因突变 (有=1;无=0)+ 30× 肝硬化(有=1;无=0)

 只需代入病人的高危因素,便能即时评估他在未来5至10年患上肝癌的机会,得出的总数每多一分,病人出现肝癌的风险就上升7%,准确度达90%。

改良方程序 方便医疗

 不过,检验病毒core promoter基因突变必须透过DNA排序,但本港的化验所一般都没有提供这类测试,所以研究小组将GAG-HCC score稍为改良,只需4个因素亦能准确评估肝癌风险,方便医生和病人使用,而改良的方程序是:

14 × 性别(男性=1;女性=0)+ 年龄 + 3×病毒DNA水平 + 33 × 肝硬化(有=1;无=0)。

 在这些致病因素中,虽然性别、年龄及病毒基因突变这3项无法改变,但病毒的DNA水平却是可以控制的。因此,病毒的DNA水平高,即反映病毒的繁殖速度快,日后发展成肝癌的风险也较高。病毒DNA水平降低了,肝癌的风险也自然会减低。

控制病毒DNA 减患癌风险

 病毒DNA水平高的病人,可服用核甘酸类似物抑制病毒繁殖。通常病人的病毒DNA水平达4 log或以上,便需要服药,而该类药物已使用超过10年,效果一直理想,副作用也轻微。服药3至4个月后,大部分病人的病毒DNA水平均见明显的下降。

 肝硬化是肝癌的其中一个先兆,70%至80%的肝癌病人都是先出现肝硬化的。肝硬化可说是影响肝癌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可以控制的因素之一。肝硬化与病毒DNA水平有直接关系,DNA水平愈高,肝硬化的程度便会愈严重。因此,将病毒DNA控制在低水平,便可减低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

根治药难寻 望建肝炎中心

 「若你问我未来能否研究出根治乙肝或消除乙肝病毒的药物,我会答未必可以在5至10年内实现。不过,现时用抑压病毒的方法已算是很好的治疗方法。不过,我可指出一点,从1989年开始,本港所有初生婴儿都接受乙型肝炎免疫针注射,而成效十分明显,所以在20至30年内,乙型肝炎会逐渐变得罕见。」

 袁孟峰教授指:「由于肝炎在香港如此普遍,进行相关研究是有着迫切性及应用性,也能比其他地方容易成功。不过,我还是认为虽然如此成功,如果政府可以给予更多资助,我们便有足够经费建立一个乙型肝炎中心。我们就是还欠一个肝炎中心。」

上一篇:乙肝攻关项目—慢性乙肝临床转归研究启动
下一篇:HBV耐药位点突变存在基因型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