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个进入医药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时报记者 余敏

  3月9日,被媒体称为“乙肝斗士”的雷闯正在上海交大的教室里看书,手机响了,他收到一条短信:“雷哥,谢谢你。我今天终于找到新工作了,在杭州一家药店。”

  发短信的女孩叫张洁(化名),2007年毕业于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药制药专业,因为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找工作屡屡受挫。在国家规定入学、就业体检取消乙肝项目检测后,她成为我省第一个进入医药行业工作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绝望:

  学校为什么要招我?

  2007年,大学毕业曾令张洁兴奋不已,她从此可以独立了。

  然而,残酷的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一家省内知名的制药公司到学校招聘实习生,招聘者讲的第一句话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请离开。

  学校开始分配学生进药厂实习,张洁被分配到了宁海一家小药厂,全厂只有70多名工人,管理也不是很规范。“没要求我做体检。”她有点庆幸,幸亏学校将她分配到了小厂。分配到知名制药公司的同学,好几名同学都因乙肝被“退”了回来。

  想进制药公司基本无望,但毕业悄然来临,张洁开始转战药品销售企业,“药品有那么多层包装,总不会限制我们卖药吧?”这次,她顺利通过了一家药店“储备干部”一职的面试,人力资源部发出通知,让她先去体检再到门店报到。

  一提到“体检”二字,张洁心里就开始发虚,她知道自己肯定拿不到健康证。最终,一份即将获得的工作就这样泡汤了。

  “我感觉被社会排挤了,大家都在歧视我们。”她心灰意冷,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初学校要招她,因为从高考体检到入学体检,所有报告都显示她是“小三阳”。

  每次坐火车回老家都会经过钱塘江大桥,张洁脑子里都会冒出这样一个想法:要不跳下去算了,一了百了!

  反抗:

  被要求辞职,她寻求帮助

  进大型药品零售企业,门店销售—店长—区域经理,这是她的职业规划。

  数次碰壁让张洁有些自卑,每次上门自荐问对方的第一句话是:“有‘小三阳’,你们要不要?”得到的答复,基本都是一致的:不要。在杭州待了半年,她没找到工作,一直到2008年,她终于在宁海农村一家药店找了份工作,“做销售,每天和农村大爷、大妈打交道。”

  当同学问她为什么要去农村,她都装作开心地回答:“喜欢乡下,空气好。”但实际上,出生在城市的她过得很不开心。

  2009年底,已有1年多工作经验的张洁再次来到杭州,进入一家大型药店见习。1个月后,她顺利通过考核并准备转正,按照规定,公司让她去做药品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像往常那样,她的体检表上被写上了“乙肝小三阳”。

  和前几次一样,公司没有和她签转正协议,反而让她辞职。

  此前,前辈雷闯已经办出了食品从业的健康许可证,张洁也打算搏一搏,到杭州市药监局咨询自己这样的状况能否从事医药行业。这是她受了“委屈”后第一次向行政部门求援,药监局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并致电药店说明情况,但药店还是坚持以此为由,不予录用张洁。

  喜悦:

  一则通知与一份工作

  2月10日,国家多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明确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检测项目。”2月12日,卫生部要求“删除入学、就业体检表(包括体检项目)中涉及乙肝项目检测的有关内容”。

  同时,浙江省人力资源部门和社会保障厅、公安厅等部门决定,从3月1日至4月15日组织开展“春雷”专项行动,严禁乙肝歧视等违规违法行为。

  3月初,张洁在某医药企业找到了一份新工作,和往常一样需要做入职体检。但这次,小河湖墅地段体检中心只检查了甲肝和戊肝,体检单上没有乙肝检查项目,她拿着这张印有“体检合格”字样的单子顺利上岗了。

  ■现状

  乙肝歧视在社会上依然存在

  国家政策已经在一步步转变,但据记者调查,民间歧视仍然普遍存在,观念改变绝非朝夕之事。

  如果应聘者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公司会不会聘用?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一些医药公司。杭州一家大型药店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不行。而杭州一家知名制药企业则称,如果是“小三阳”,应聘管理类岗位是允许的,车间岗位就不行了。如果是“大三阳”,任何岗位都不行,理由是“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管理人员也是要下车间的。”

  虽然已经走上了新的岗位,而且还是国家规范性政策调整后,我省乙肝病毒携带者进入医药行业“第一人”,但张洁明白社会的歧视并没有消失。

  “不敢在报纸上用自己的真名及透露我所在企业的名称,也不敢向朋友透露自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她现在仍然很谨慎,生怕“祸从口出”。

上一篇:大连多家幼儿园仍拒收乙肝宝宝
下一篇:广州大学生诉保险公司乙肝歧视案胜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