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乙肝:科学控制乙肝
经过20余年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全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5岁以下人群已降到1%以下,减少乙肝病毒感染者约1900万人。与全国相同,北京市近年来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呈现出了大幅度的下降,据北京市疾控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1992年本市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5.76%,而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数据已经下降到了3.02%。以此推算,北京大约有45万人通过乙肝疫苗预防接种避免了乙肝病毒感染,这也使得北京已经成为全国乙肝病毒携带率最低的省市。
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乙肝的危害性。众所周知,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部分感染者可以演变成为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甚至肝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流行率高,因此卫生部也将其列为“十一五”,也包括即将到来的“十二五”重点防治传染病。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也在此呼吁全社会“正确认识乙肝科学控制乙肝”。
乙肝·认识
乙肝传播有“专道”普通接触不传染
所谓乙肝其全称应该叫做“乙型病毒性肝炎”。它是由乙肝病毒,主要经血液感染人体后引发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疾病。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发病。它主要表现出三种形式,一是乙肝病毒被清除,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在体检时会发现,自己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什么时候得过乙肝或者打过乙肝疫苗,这实际上就是病毒感染后被清除,获得了自然免疫;第二种形式是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这些人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与一般健康人无区别,只是在乙肝病毒指标检测时可以发现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第三种形式就是乙肝病人,这些人感染病毒后会出现恶心、厌油腻、转氨酶异常等表现。
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表现,由于乙肝病毒主要是经血传播,因此乙肝病原携带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或环境构成威胁。除不能献血、不宜参加体能负荷超常的特殊训练或职业外,其入托、升学、就业、婚姻、社会活动均不应受限制,更不得被歧视。
乙肝·预防
控制乙肝疫苗接种是关键
众所周知,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手段。按照北京市免疫规划要求,如果父母乙肝检测均为阴性的新生儿,该新生儿在出生后应立即接种首针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儿童、成人都一样),1个月打第二针,6个月后再打第三针,一共3针。
对于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出生后建议首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HBIG的接种时间越早越好;1月龄时再接种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6月龄时接种第三针乙肝疫苗。除了常规免疫外,北京市还每年都在初中一年级(12-13岁)的新生中开展乙肝疫苗加强免疫(1针次)。
实际上,乙肝疫苗不仅仅是针对新生儿的。按照北京市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我们还将下列人员列为重点推荐人群:
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的配偶及同家密切接触者应进行表面抗原筛查,阴性者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可按照0、1、6个月程序,接种三针。
2)医护人员(含护工)及其他人群,应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发现表面抗体阴转后应进行加强免疫(1针20微克)。其他高危人群主要包括: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器官移植患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易发生外伤者、多性伴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3)其他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员均建议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传播有“专道”普通接触不传染
乙肝·治疗
治疗乙肝别盲目规范治疗是关键
广大市民,特别是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对乙肝治疗的新方法非常关注。但大家往往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广告,会选择一些所谓偏方来自行治疗。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偏方里很多只是一般的保健食品,根本不具备抗病毒的功能,结果有些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非但没有治好,反而还引发了一些不良的后果。
目前国内外慢性乙肝的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干扰素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两种作用,一方面通过增强机体免疫能力以清除病毒,另一方面产生抗病毒蛋白清除病毒,目前有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可以选用。而核苷类似物通过阻断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的某个环节达到抑制病毒繁殖的目的,药物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等。
但是究竟选择何种药物来治疗,大家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在一定的辅助检查基础上再做出选择。实际上每一个患者或病毒携带者都会有其自身的病情,选择何种药物与方案要根据众多的综合因素来决定。因此,我们在此也呼吁广大市民“治疗乙肝别盲目,规范治疗是关键”。
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正式实施
为了有效控制北京市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在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科委直接领导下,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联合在京的各主要传染病防治和教学科研等13家单位合作所申报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市朝阳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研究项目”于2009年4月9日在北京市正式启动,2009年6月北京市将该项目列入“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折子工程项目,市科委也对该项目投入了配套经费。
项目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与应用转化,将既往科技攻关过程中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卫生防病管理工作的具体政策、策略和措施。
通过政府主导、科技促进为手段,建设以社区为基础、多部门参与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网络。并针对北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际交流频繁、流动人口聚集、优质医疗和科研资源丰富等特点,探讨新形势下预防、诊疗、管理、科研一体化的综合传染病防控模式,为我国大中城市重大传染病防控提供经验和借鉴,并对北京地区公共卫生,尤其是其他传染病防控模式的制定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今年6月起至7月中旬,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朝阳区卫生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在本市朝阳区开展包括乙肝在内的社区居民(村民)健康信息专项调查。调查对象为年龄在12个月龄以上、70岁以下并且在北京连续居住超过半年以上的社区居民。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对常见疾病的态度认知情况、既往患病情况及疫苗接种情况等,此次调查为抽样调查,调查将以家庭为单位开展,预计抽样调查总人数为15000人。通过调查掌握朝阳区社区居民目前的健康状况及居民基本健康需求,为更好制定本市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乙肝病毒血清指标不再作为“硬指标”
近年来,国家对保障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就业权利问题高度重视,2007年原劳动保障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要求用人单位在招、用工过程中,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
同时,在今年2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病毒检测项目,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用人单位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不得要求开展乙肝项目检测,不得要求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报告,也不得询问是否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在入学、就业体检时提供乙肝项目检测服务。
通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乙肝病毒携带者入学、就业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其实,乙肝并不可怕,应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乙肝,树立正确的观念,走出乙肝防治误区。
名词解释
乙肝病人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乙肝病人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检测乙肝表面抗原都为阳性,但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转氨酶,ALT)异常,而后者转氨酶正常,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是乙肝病人,肝功能正常,身体无临床症状、不会因共同的生活接触、共同学习、工作等对周围人群造成传播。
整理/记者王敬霞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
下一篇:漫画乙肝第1期::慢慢人生路,漫画乙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