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长期抗病毒,如何减少耐药?
作者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 王贵强
核苷(酸)类似物是治疗慢乙肝的里程碑式的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减少肝硬化、肝癌这类终末期事件的发生。但这类药物的缺点就是有一部分病人会出现耐药,而一旦耐药出现后这个药就无效了;而无效的结果是肝病可能再次发作。因此,在慢乙肝治疗中,耐药是个非常大的问题,不但病人非常关注,也是医生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慢性乙型肝炎耐药的发生主要是选择性耐药。乙肝病毒的复制是非常活跃的,每毫升血液里可以达到109,甚至1010的水平,这么大量的病毒复制应该说每一个突变位点的病毒株都可能存在。在抗病毒过程中,敏感的病毒株被抑制住了,而慢慢地,不那么敏感的耐药株就被筛选出来了。所以,乙肝耐药是一个选择性耐药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来筛选。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核苷类似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四个药。其中,拉米夫定最早上市,所以很多病人应用它而受益,但同时这个药的耐药发生率也最高。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产生过相关的数据:拉米夫定一年的耐药发生率为20%多,两年大概为40%,三年50%,四年时约为70%;阿德福韦相对要低一些,一年的时候很少,两年为3%-5%,而五年的时候30%左右的病人会耐药;目前,替比夫定没有三年的数据,两年的耐药率大概为20%左右;相比而言,恩替卡韦是耐药率最低的一个药,就目前来看,五-六年的长期治疗后,耐药率也是低于2%。
如何预测耐药?
目前,这几类核苷(酸)类似物都有相对固定的变异位点,耐药基因检测是通过检测这些耐药位点来评判耐药的发生情况。当病人还没有出现明显的病毒反弹,耐药基因检测可以早期就发现耐药株的存在。不用等到病毒学突破,就可以更早进行干预,及时挽救治疗,目的是减少肝炎的发生。此外,耐药基因检测有助于选择耐药后的处理方案。例如,拉米夫定有好几个耐药位点,通过检测可以发现是哪个位点耐药,从而选择合适的后续治疗方案。所以,我们建议患者,如果出现病毒学突破之后,有条件的话应该做一下耐药位点的检测。大部分医院的耐药基因检测是在出现病毒学突破之后才做的,比如乙肝病毒从阴性变为阳性后。因为,病毒量太低的时候,检测不到。所以,这个项目并不是临床上的常规检查项目。
针对病毒量的检测,我们采取的是这样的方法:在慢乙肝治疗过程中,病毒量在103以上时,可以用国产试剂检测;当治疗一段时间后,国产试剂检查不到,可以应用更敏感的进口试剂检测,如果病毒量很低,进口试剂也检测不到的话,我们就放心了;但如果国产试剂检测不到,而进口试剂检测的病毒量一直在700、800左右持续,说明病人的耐药风险也大大增加。
我们还有一些预测的方法,如个体化治疗:当病人治疗半年后,看病人的治疗反应,从而帮助判断患者后续耐药的概率。例如,当一个病人应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半年后,如果病毒量被压得很低,甚至检测不到,那么两年后耐药的风险也是很低的。
此外,应用拉米夫定后再换用恩替卡韦后,耐药发生率会增加,这就是可能存在针对拉米夫定预存耐药。这也是临床上的检查之一,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换药物的病人可以做相应耐药检查。
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后,如何处理?
在乙肝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是最重要的,从长期治疗的角度来看,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是优先选择。
恩替卡韦需要病毒突破三个位点后才能发生耐药,而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只需要病毒突破一个位点就可以耐药了。而一个位点耐药会更容易,而三个位点的耐药变异就相对困难。
拉米夫定一旦出现耐药后就需要处理。然而,拉米夫定出现耐药后换用恩替卡韦的治疗反应并不好。因为有交叉耐药,拉米夫定出现耐药后,恩替卡韦的耐药风险会大大增加。有数据表明,拉米夫定耐药后的病人换用恩替卡韦并加量使用,五年耐药率是50%,也就是说会有一半的病人出现恩替卡韦耐药。
目前,针对拉米夫定耐药,国内外指南的首选建议是换用替诺福韦。但是目前国内没有替诺福韦,所以在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上阿德福韦联合治疗,这时大部分病人可以解决问题。然而,仍然有少部分的病人效果并不好,因为阿德福韦的抗病毒作用较弱,有些病人的HBV-DNA迟迟不能转阴,一旦转氨酶升高、肝炎发作就比较麻烦。
替比夫定的耐药和拉米夫定的处理差不多,因为替比夫定的耐药位点204I和拉米夫定是共同的,所以,耐药之后基本上也是加阿德福韦这个方案。国外的指南推荐的是替诺福韦,但没有替诺福韦的情况下,也可以换用和拉米夫定耐药后类似的方案。
而阿德福韦耐药后,可以加上拉米夫定;或者加上替比夫定;患者换用恩替卡韦也是可以的,因为都没有交叉耐药;但联合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是最好的。
理论上,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后可以选择干扰素治疗,但还是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果病人的转氨酶也出现升高了,干扰素治疗就是很好的机会;但如果转氨酶升高10倍以上,并且患者出现黄疸,这时就不建议干扰素治疗了。所以,核苷类似物耐药后能否换用干扰素还需要具体分析,目前临床证据并不是很多,也是在探索过程之中。
如何减少耐药的发生?
一 适应症的选择,要选择处于免疫活化期的慢乙肝病人,而非携带者。因为免疫耐受的人发生耐药的几率很高,而处于免疫活化期的患者本身机体免疫在和病毒斗争,再加上药物就可以双管齐下,这样发生耐药的风险也会降低。
二 药物的选择,即首先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可以降低长期治疗耐药的发生。
三 适当应用联合治疗。初始联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指南也没有明确推荐。但是,对于肝硬化且高病毒载量的病人,可以建议初始联合治疗,主要是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的初始联合治疗。但这两个药联合是否就比单用恩替卡韦效果好,目前没有太多的资料。此外,国产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联用的价钱还是比单用恩替卡韦便宜。所以,从经济等方面考虑,联合治疗也是一个降低耐药发生概率的方法。
四 耐药监测、随访,从而实施优化治疗、个体化治疗(也是路线图的概念)。使用核苷类似物以后,如果没有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就一定要随访监测。一般以半年作为评价点,如果效果好,就继续使用;如果不好,就要赶紧进行调整。这是降低耐药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因此,控制、降低耐药是在初始选择的时候就要考虑选择方案,监测过程中及时发现耐药并挽救治疗,从而减少耐药的发生、降低肝炎的活动风险。
总结
首先,强调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虽然耐药会影响抗病毒的效率,会使抗病毒的效果打折扣,但耐药并不可怕。其次,在抗病毒治疗前,的确要考虑耐药的发生。因为一旦出现耐药就会出现疾病的进展,尽管是概率问题,但如果摊上了就是大事。所以,最好优先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再次,密切随访,定期监测,及时发现耐药的迹象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整理自好大夫在线王贵强教授采访视频)
下一篇:如何提高乙肝患者e抗原血清学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