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疗需关注e抗原转阴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余燕红 通讯员 江澜

  随着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观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乙肝患者开始了抗病毒治疗,同时,慢乙肝患者还明确表达了减少肝癌肝硬化和尽量避免终身服药的两大切身需求。如何安全有效地帮助患者实现这两大目标,成为衡量抗病毒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权威专家就乙肝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和停药安全性研究结果接受了采访。

  乙肝e抗原:

  抗病毒过程的重要节点

  e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临床节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高志良教授介绍到,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e抗原转阴,同时e抗体出现,也就是“大三阳”转变成“小三阳”。

  高志良教授谈到,台湾学者对30岁-65岁男性慢乙肝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访研究,平均随访时间在8.5年,结果发现大三阳患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要比小三阳患者大6-7倍。另据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显示:越早发生血清学转换,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越低;血清学转换持续时间越长,患者预后越好。

  治疗方案: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

  明确了慢乙肝治疗关键点,在药物的甄选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上便“有据可循”。该院李建国教授介绍到,就现有的抗病毒药物,总体而言,干扰素具有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高,免疫调节,固定疗程等特点,但会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外周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对于妊娠、失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是禁忌。各类药物的国际注册临床试验的一年结果中,长效干扰素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最高为27%,口服抗病毒药物中替比夫定为23%。谢冬英教授就治疗方案的选择谈到,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必须由专业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订最佳方案,如经抗病毒治疗由“大三阳”转“小三阳”的患者,预示着肝硬化、肝癌的风险会显著降低,预后大大改善,也意味着如果再坚持一到两年时间的规律治疗,就有希望实现停药。

  定期随访:

  半年内每两个月随访1次

  就规范随访方面,林炳亮教授强调,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规律性的随访有时候甚至要比选择一种正确的药物作用还要重要。定期随访一方面能够及时了解和评估抗病毒疗效,另外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第三,定期随访可以加强患者和医生的沟通,维持患者良好的依从性。

  国内外各大指南均对规律性随访高度重视,对治疗期间和停药患者都有着严格明确的随访指导建议。2010年新版《中国慢乙肝治疗指南治疗》指出:对于治疗期间的患者每3-6个月进行随访1次,进行病毒学指标、生化学指标、及根据病情所需的其他指标的检测。停药的患者也应该定期地进行随访,停药后半年内每两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3-6个月随访1次,至少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如有病情变化,应缩短随访时间。

上一篇: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要不要治疗
下一篇:谢青: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