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防治
北京大学医学部 庄辉
慢性HBV感染一般是指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研讨会将慢性HBV感染分为3期,即免疫耐受期、慢性乙型肝炎期和非活动性或无症状HBV携带期。
免疫耐受期 慢性HBV感染最常见是由母亲于围产期将HBV传染给新生儿,如新生儿不接种乙肝疫苗,则90%以上可发展为免疫耐受期HBV感染,其特点是: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血清HBV DNA高水平(>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 IU/ml),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肝活检示轻度或无炎症。由于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药物可清除此类感染者体内的HBV,因此,此类感染者无需治疗,但应定期随访。切忌无病乱投医,盲目使用所谓“肝炎转阴药”。
慢性乙型肝炎期 患者一般见于幼儿或成年时期感染HBV者。此外,由母婴传播而感染HBV者,在早期为免疫耐受期,尔后常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此类感染者的特点是:ALT升高,HBV DNA高水平(>105拷贝/ml,相当于>20000 IU/ml),肝活检可见活动性肝病的病理学改变。慢性乙型肝炎期患者,无论是HBeAg阳性还是抗-HBe阳性,均应接受治疗,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治疗等,但关键是抗病毒治疗。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抵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非活动性HBV携带期 患者特点是:抗-HBe阳性,血清HBV DNA低水平或检测不到(<105拷贝/ml),ALT正常,肝活检示轻度或无炎症患者可有四种预后:(1)极大多数(70%~80%)长期维持于非活动性HBV携带期;(2)10%~20%可一次或多次又逆转为HBeAg阳性,此时常伴有ALT升高,肝脏炎症再度活动;(3)另一部分(比例数不详)将发展成为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此类患者中多数人血清中含有前C区变异株;(4)少数HBV携带者的HBsAg可消失,每年约0.5%。由于目前对此期患者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除非他们转为HBeAg阳性或抗-HBe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一般不需要治疗。
所有HBV感染者,即使是非活动性HBV携带状态,均有发展为肝细胞癌的危险性,因此所有慢性HBV感染者均应每6~12个月常规检测ALT和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至少应检测甲胎蛋白,以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
2004年11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先后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召开了三次乙型肝炎治疗策略专家研讨峰会,总计有100余名国内著名肝病学和感染病学专家参加,他们就乙型肝炎治疗目标和治疗终点进行了认真讨论,并达成共识,这对我国目前正在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是预防慢性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我国自1992年实施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管理后,虽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儿童HBsAg携带率有明显下降,但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仍较高,提示单独实施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策略,不能完全控制HBV在人群中传播。因此,必须双管齐下,对新生儿及新生儿以外人群(特别是2~13岁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等重点人群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者等高危人群)同时实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HBV的传播,进一步降低HBV感染率。
责任编辑 吴煜
下一篇:斯崇文: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