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化瘀防治肝纤维化


2005.03.23 4版 寻医问药:治病顾问 编辑:张昀

  肝纤维化是许多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
肝炎等)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过程,肝纤维化的实质是肝脏因慢性持
续损伤,机体出现过度的愈合反应。这种过度反应致使肝脏胶原结缔
组织过度增生和沉积,破坏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日积月累,由轻
到重,最终导致肝硬化而严重影响肝病的预后。由此可见,预防肝硬
化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是去除肝损伤的病因,其二是抗肝纤维化。
前者固然有“釜底抽薪”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目前对某些肝损伤病原
(如我国最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等)缺乏根治手段,更重要的是,在
某些情况下,部分患者即使去除了病因(如戒酒),肝纤维化仍可持
续发展。因此,抗肝纤维化在慢性肝病治疗中,具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延缓、阻止甚至逆转肝纤维化,也是近20多年来国际肝病研究领
域的一大热点。
  经过医学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
认识不断深入并有所突破,传统的“肝纤维化不可逆转”的观点已被
推翻。但由于肝纤维化的发生机理非常复杂,很难用单一作用靶点的
药物来达到抑制肝纤维化的目的。因此,迄今国际上还没有理想的抗
肝纤维化的西药应用于临床。十分可喜的是,我国医学科研人员通过
长期临床实践,尤其是近2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证明有整体作用
特点的中医药可有效阻止和逆转肝纤维化,现已有抗肝纤维化的国家
中药新药相继问世!
  肝纤维化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理学名称,虽然传统中医学对其缺
乏明确认识,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却有许多相关的描写,如古代医学
文献中“癥积”、“臌胀”等病证概念和肝纤维化的结果——肝硬化
十分吻合,并有相关理论阐述,如“壮人无积,虚者则有之”、“积
之所成,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凝血蕴里而不散,积皆成已”
等等。反映出“血瘀”和“正虚”在这一病证中的重要地位。近20多
年来,我国各地开展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不断证实,
一些活血化瘀中药如丹参、桃仁、川芎等,扶正补虚药物虫草、黄芪
等及其有效成分有不同程度的抗肝纤维化作用。特别是近10多年来,
我国加大了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投入,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研究连
续列入“八五”、“九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如以国家科技成果——抗肝纤维化国家新药扶正化瘀胶囊
的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为代表,该方在临床经验基础上,经反复“正
交试验”等实验筛选和中药配伍研究,由活血化瘀中药丹参、桃仁和
补益中药虫草菌丝等6味中药组成。通过近20年的努力,从传统中医
宏观辨证论治和现代微观辨证结合,从临床到动物实验,从临床治疗
前后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到肝脏各种关键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技术运用,
在阐明多途径药理作用的同时,提出并论证了“血瘀阻络为肝纤维化
的基本病理因素,而正气亏虚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内在条件”的理论,
证实扶正化瘀胶囊可有效逆转肝纤维化。经临床严密的多中心、随机、
双盲、平行对照设计试验,93例治疗前后的肝组织学检查证实:治疗
6个月后,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逆转率(纤维化的程度减轻1期及
以上者)达52%,且无继续加重的病例发现。
  “血瘀”和“正虚”是肝纤维化的基本病机已得到广泛认同,扶
正化瘀已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基本对策。但是,上述对策毕竟是针对
矛盾的普遍性而言,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八纲辨证的理论特点
决定了临床不可忽视矛盾的特殊性,中医抗肝纤维化的研究仍须努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教授胡义扬
上一篇:乙肝的安慰性治疗要不得
下一篇:治乙肝有了“一日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