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的ALT标准及ALT影响因素

  尚红教授:我国新的ALT标准及ALT影响因素

  2013年,我国卫生部发布了一个新的行业标准--《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参考区间》。感染科和肝病科医生无疑对其中关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水平标准非常关注,因为这是临床最常用的判断肝脏功能的指标,也是决策是否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和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
  
在今年的感染病年会上,中华医学会检验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科大学的尚红教授受邀报告了我国新的ALT标准的确定研究及ALT影响因素,使与会者对ALT标准和可能影响因素有了充分的了解,为临床ALT结果的解释提供了理论基础。

  新的ALT标准

  尚教授介绍说,长期以来我国所采用的ALT标准均基于20~30年前欧美人群的研究数据而制定,2006年我国发布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中关于ALT的标准为:男性5~40 U/L,女性5~35 U/L。此次共有六家三甲医院参与了新的ALT标准制定,六家医院分布在全国的六大地区。最终确定了适合中国人群的新ALT参考范围:男性9~50 U/L,女性7~40 U/L。

  12个省、市、自治区的21家医院参与了新的ALT参考区间的验证。结果显示,男性ALT标准区间的通过率为95%,女性ALT区间的通过率为100%。因此,新的ALT参考区间适合于全国大多数地区质量有保证的实验室使用。参与验证的21家医院既往使用的ALT参考区间差异很大,ALT上限最高的超过70 U/L,也有一些为50 U/L或超过50 U/L,40 U/L居多。新的参考区间统一了不同医院的检验标准,为检验结果的互认奠定了基础。

  入组的1274名男性志愿者中,有51(4%)人的ALT介于新旧参考区间的上限,即40~50 U/L。通过与ALT在9~40 U/L的人群比较,ALT介于新旧参考区间的上限的人群未受相关因素干扰,例如BMI、城乡分布无显著差异,且无已知疾病和明显不适、无长期用药及2周内用药史、无采血前剧烈运动、无大量饮酒史。

  尚教授的团队采用新建参考区间上限标准,对沈阳市社区自然成人人群进行分析,共1016人参与研究,男性452人,女性564人。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高于ALT新上限的比例分别为10.2%和5.0%,而高于原上限比例分别为17.0%和5.3%。对超过ALT上限的个体的调查结果则表明,肝病、肥胖、饮酒、少动、久坐、血脂和血糖升高等对ALT结果有影响,而此部分人群超声诊断肝病比例比较高,绝大部分为脂肪肝。这就提示,临床医生在面对ALT超过参考区间上限的个体时,特别是对于略高于参考上限的个体,需注意上述因素对ALT结果的影响。此外,尚教授等发现BMI与ALT的升高呈正相关,因此可以推测目前人群的ALT参考上限高于以往标准,其中BMI升高是主要因素之一。

  ALT影响因素

  除疾病因素外,ALT结果还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尚教授谈到,通常会考虑实验室内的分析变异(个体在同一医院多次测定)、实验室间的分析变异(个体在不同医院就诊)和个体内生物学变异(个体在不同时间就诊)对ALT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质量保证的实验室ALT检测的变异系数在3%左右,这就意味着同一标本在同一实验室内多次检测的ALT值波动于3%左右;而有质量保证的大型医院实验室间的ALT结果变异系数为7.1%,即同一标本在不同医院检测结果可能有7.1%的波动。文献报道数据表明,在排除了疾病、用药、禁食、运动以及已知的昼夜或季节变化等因素外,同一健康个体连续数周多次ALT检测结果存在20%的波动,即ALT的个体生物学变异为20%。

  因此,除疾病原因外,实验室检测引起的结果变异要明显小于个体生物学变异,个体生物学变异是引起ALT结果变化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在判断ALT结果异常或结果变化有无临床意义时,需考虑导致个体内生物学变异的因素,并酌情复查。

上一篇:慢乙肝肝纤维化评估新方法--qFibrosis
下一篇:APRI可预测慢性乙肝相关肝细胞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