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初始治疗最好采用“双重保护”治疗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庄辉指出

乙肝初始治疗最好采用“双重保护”治疗方案

p; 人民网2月18日电 本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庄辉指出:“初治时机对慢性乙肝治疗非常重要。慎选第一次,才能轻松每一天。乙肝患者应立足长远,重视初治,跳出对短期指标的过度关注,建立理性的远期目标。如用核苷类物治疗,最好从一开始就选择具有强效抑制病毒和高基因屏障‘双重保护’的治疗方案,避免耐药困扰,长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接受博路定(恩替卡韦片)治疗,不仅可持续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还能显著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从而改变了原来很多专家认为的肝纤维化无法逆转的观点。

此次公布的数据显示:57例核苷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3至7年后,病毒载量(HBV DNA)均降到不可测水平(<300拷贝/毫升)。在组织学方面,96%的患者肝脏炎症明显减轻,88%的患者肝纤维化明显减退,56%的患者肝纤维化完全逆转,所有晚期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都有所改善。

众所周知,由于当前医学水平还无法彻底清除人体内的乙肝病毒,慢性乙肝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现阶段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指抗病毒治疗获得初始应答,包括病毒DNA测不到,e抗原血清学转换,ALT复常等;远期目标指产生持续应答,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延缓、阻止疾病进展。

长期以来,实现远期治疗目标的主要障碍就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耐药问题。耐药发生后,可能导致之前的抗病毒治疗功亏一篑,并影响后续治疗的效果,除病情反弹带来的疾病负担,还会给患者造成心理、经济等方面的额外负担。

庄辉院士认为,“影响耐药主要有两大因素: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以及药物抵御耐药的基因屏障高低。核苷初治的患者,选择强效且具有高基因屏障的药物可最大限度地预防耐药的发生。”

临床数据表明,核苷初治患者使用恩替卡韦片治疗5年后,94%的患者可达到并维持病毒DNA不可测;其5年累积耐药发生率始终平稳控制在1.2%以下,为长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患者的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改善肝脏组织学症状,从而实现远期治疗目标提供了“双重保护”。

我国现有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近几年的数个调查显示,乙肝患者面临多重压力,非常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然而不少患者由于不能树立正确的治疗目标,不切实际、急于求成、过分悲观,反而影响了治疗效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又讯:在本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上,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宣布了其将在中国大陆开展的首个丙肝慈善项目,这标志着“传递希望”系列肝炎慈善项目将从乙肝防治进一步扩展至丙肝防治领域。与此同时,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还分享了“传递希望”项目经过多年实践所总结出的可持续发展“健康慈善”模式,旨在为中国健康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主席约翰·戴蒙提先生表示:“积极投身健康慈善事业是百时美施贵宝践行‘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公司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2年在中国开展‘传递希望’项目以来,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依托公司在肝炎等疾病领域的专长,充分结合中国相关疾病防治的需求和特点,科学探索和开展了一系列乙肝防治慈善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已覆盖了乙肝传播链的所有主要环节。自2009年起,‘传递希望’项目将进一步扩展至丙肝防治领域,并将惠及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中国台湾、日本和泰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在乙肝领域探索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慈善模式’的成功延伸,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健康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借鉴。”

2009年“传递希望”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丙肝慈善项目,将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合作,开展为期两年的丙肝防治教育模式研究。该项目是国内首个针对医疗工作者、丙肝患者及其家属三个不同群体分别建立度身定制的丙肝教育模式的项目,将使1,100名医疗工作者、1,000名丙肝患者和1,200名丙肝患者家属获益。迄今为止,“传递希望”项目已陆续在中国捐助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王钊女士表示:“肝炎一直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目前约有9,300万乙肝感染者和3,800万丙肝感染者。百时美施贵宝基金会通过‘传递希望’项目,在肝炎领域通过多年合作,为我们带来了成熟的项目运作经验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慈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及时对‘健康慈善’模式进行总结和分享,有助于‘健康慈善’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惠及更多中国人。”

上一篇:慢性乙肝专家指点用药迷津
下一篇:你陷入乙肝治疗“迷宫”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