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素史克遭调查始末:或致药价降低

遭调查始末

  2013年3月月,葛兰素史克(中国)收到匿名举报,中国区研发总监臧敬五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经过3个月的调查,6月上旬臧敬五解职。

  2013年6月27日傍晚7点多,在新浪微博上有名为“医块板砖”的用户爆料称,“在下班前,GSK上海总部办公室,来了十多个便衣公安直入GSK老外财务总监办公室,勒令员工马上下班,需要逮捕和查封账本,否则视为妨碍司法。”此后不久,有网友跟着爆料称,“GSK北京的分公司也发生和GSK上海类似的一幕”。

  2013年6月28日,长沙警方在微博上公布,葛兰素史克有高管涉嫌经济犯罪而被当地公安机关调查。

  2013年7月3日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将对葛兰素史克在内60家药企进行成本价格调查。这让已陷经济调查风波的这家英国药企再添麻烦。

  2013年7月11日公安部证实,此次GSK多地办公室及高管遭调查,是公安部接到“国家相关部门”提供的线索,而统一组织指挥长沙、上海和郑州等地公安机关所展开的。针对企业高管行贿一事,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公开回应称:“我们第一次获知此次调查的具体性质。”我们已经看到了发布在公安部官方网站上的声明。“我们愿意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工作。”

  2013年7月15日警方日前进一步披露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葛兰素史克中国)部分高管涉嫌经济犯罪案情。包括葛兰素史克中国4名高管在内,超过20名药企和旅行社工作人员被警方立案侦查。

  受贿又行贿 旅行社成药企“黑金池”

  2009年至今,临江旅行社承接了GSK中国多个部门各项会议、培训项目后,通过各种方式返给GSK中国部分高管的金额达2000余万元。这些钱一部分进了高管的腰包,另一部分向下逐级分流,流到各级销售乃至最基层的医药代表手中,成为GSK中国向相关部门、单位行贿的资金源。除了临江旅行社,GSK的相关会议至少还与30余家旅行社有业务往来。

  重金贿赂官员 高管想提钱随时打电话

  GSK中国的利益链始终伴随着贿赂链,其特点就是通过承办这种会议、赞助等形式规避中国法律,向政府部门个别官员、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临江旅行社老板翁剑雍透露,“2012年下半年,梁总打电话让我准备25万元,说是要打点几个北京的官员,让我先垫付,下次开会通过虚增弥补。”

  30亿贿金催肥药价 30元药品卖300元

  GSK在华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药品销售,这意味着巨额的黑金都将被转嫁到药价中,最终由患者埋单。成本仅30元的药,最终卖到患者手里能达到300元,秘密很大程度就在于此。GSK高管梁宏称,“我估算,这个运营费用在药价中占的比重有20%至30%”,“如果能少开点会,就能降低一些成本,减轻广大患者的负担”。

葛兰素史克承诺在华降价

  新华社伦敦7月22日电(记者 王亚宏)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22日在伦敦发表声明,承认中国分公司一些高管卷入贿赂案件。

  声明称,一些熟悉公司运作体系的高管可能通过逃避公司流程和监管进行了不当操作,触犯了中国法律。葛兰素史克表示,对此类行为零容忍。

  葛兰素史克公司还表示,他们将全力支持中国政府根除腐败的决心和行动,全力支持中国政府的医疗改革,并已准备好与中国政府合作。

  声明称,葛兰素史克正在积极研究在中国的运营模式,计划通过调整运营模式,降低药品价格中的运营成本,从而让更多中国患者能获得买得起的药品。

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持续发酵 进口高价药或迎来全面降价

  葛兰素史克行贿事件持续发酵。《金证券》记者获悉,国家卫计委已召开专项会议,审议并通过了《2013年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要推动源头治本,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规范医药购销秩序,降低药品虚高价格。业内人士认为,期待医药行业集体降价可能性不大,但是跨国企业的原研药价格下降或是大概率事件。

  尽管药价虚高的成因复杂,但商业贿赂确为价格虚高链条中重要一环。医药行业普遍存在“吃回扣”的现象,回扣则以咨询费、会务综合费等费用体现,实际上这些费用大多是公关费。数据显示,医药类上市公司销售费用普遍较高,在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最高的20家非ST上市公司中,医药上市公司占据10家。

  葛兰素史克中国副总裁梁宏在面对央视采访时表示,以商业贿赂为主的运营成本在药价构成中大约占到20%—30%。他以出厂价140元的贺普丁为例介绍,会议费用占20%左右,利润率占20%左右,不考虑研发费用的药品实际成本低于84元。

  此次葛兰素史克事件无疑向外界发出一个讯号,国家将打击药品销售中的不法行为,降低药品价格中的运营成本,以此改变高价药难以降价的现状。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医药企业销售费用高企的成因十分复杂,要改变销售模式并不简单。上海医药行业一位分析师告诉《金证券》记者,不改变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通过整治个别医药企业,并不能达到降低药价的目的。

  期待医药行业集体降价的可能性不大,但业内人士认为,跨国企业的原研药价格下降或是大概率事件,也符合医改精神。粗略统计,专利药和原研药占据三甲医院50%用药金额,原研药的高价格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造成“看病贵”的源头之一。

  国金证券分析师表示,只有将外资药纳入医改药品降价的范围,才能防止医改陷入“国产药降价死”,外资药更受欢迎的怪圈,从而巩固医改降低药价的改革成果,同时有效控制药品支出增长。

  发改委药价专项调查启动

  据中国医药报报道,近日,国家发改委药价专项调查启动,海正药业、西南药业等10余家上市药企。其中,双鹭药业、五粮液集团宜宾制药等33家药企系出厂价格调查,而葛兰素史克、恒瑞医药等27家药企则系成本专项调查。

  上述60家药企名单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发改委旨在通过此次调查了解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以便及时制定调整药品价格,此番调查并不能说明被调查企业在成本及价格方面存在问题。不过业内对调查却有颇多顾虑。

  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相当一部分药企尤其是上市药企毛利率过高,如恒瑞医药、益佰制药(600594,股吧)等10家上市药企去年毛利率超过80%,而在176家上市药企中,毛利率超过30%的药企超过7成。其高毛利特点易被放大解读,甚至被认为是“看病贵”的因素之一。而随着发改委在7月-10月组织专项调查,医药行业高毛利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信号,有媒体猜测,发改委即将对医药行业动手。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药品降价预期本就存在,发改委的专项调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预期,但在10月份调查结果出炉之前,医药行业暂时不会迎来大规模降价潮。另外,发改委所遴选的60家药企不一定是医药行业毛利率最高的企业,最终的调查结果也不大可能会形成类似于白酒那样的结果。

传罗氏与诺华等药企被调查 回应称没收到贿赂调查通知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涂端玉
  本报讯(记者涂端玉)gsk(葛兰素史克)事件持续发酵,医药圈一片“风声鹤唳”。

  继日前比利时药企优时比证实“上海办事处接受了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访问”外,又传闻有多家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子公司已遭调查。

  对此,昨日罗氏、诺华分别对本报表示:没有收到商业贿赂调查通知。

  罗氏方面昨日晚间以书面形式简短回复本报记者称:“我们没有收到政府关于针对罗氏反腐败调查的通知。”

  诺华也以邮件回应本报称:“诺华制药(中国)没有收到中国政府部门关于商业贿赂相关调查的要求。诺华承诺在业务的各个方面均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内部商业道德和合规的高标准。”

  记者还试图联系辉瑞相关负责人,但对方电话始终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从已曝光的细节和贿赂手法来看,gsk事件应不是孤立个案;而且之前也曾曝光过多家外企在华陷入‘行贿门’。此番针对gsk事件的调查,会否持续发酵,直至演变为一场席卷全行业的反商业贿赂风暴,我们拭目以待。”有医药行业观察人士认为。

  本报将继续关注事态发展。

上一篇:世界肝炎日专家提醒肝炎治疗要尽早
下一篇:替诺福韦专利被判无效:内企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