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鏖战专利药仿制


今年6月底前后,跨国药企美国默克公司降胆固醇药舒降之(辛伐他汀)和全球药业老大辉瑞公司的抗抑郁药左洛复(舍曲林)先后失去专利保护权,去年这两种药品全球销量分别为44亿美元、34亿美元。同时,包括诺华的兰美抒、赛诺菲安万特的思诺思、百时美施贵宝的普拉固和葛兰素史克(GSK)的枢复宁等在内的全球多个重磅药品,均将在两年内结束其专利保护期。有数据显示,今年年内将有全球年销量约230亿美元的专利药专利到期,而到2008年之前,全球专利到期药品的总价值将超过800亿美元。

全球专利药的集中到期,将给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药企提供巨大商机,国内药企无论在仿制药开发、原料供应还是制剂生产方面都面临很多机会。

研发机构、药企提前“盯”上到期专利药

美国一项名为《全球非专利处方药市场》的最新报告称,未来4年超过30种药物面临专利到期的命运,全球非专利处方药销售将快速上扬,从2005年的282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480亿美元。2004年非专利处方药市场即达到253亿美元,2005年增长了11.2%.预计未来数年内该市场仍将以近似的增速稳定增长。在未来数月内,畅销药物如络活喜、帕罗西汀专利均将陆续到期。对于这一市场空间,业内分析,最先受益的将是靠开发仿制药生存的中国药品研发机构,他们的生意将显得日益兴隆。

“到期专利药的仿制开发在国内十分普遍,包括药厂自己的研究所在内,全国至少有6000个药品研发机构都提前在做类似的事情。”研发型企业广东固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智南告诉记者,目前委托他们做这种开发的有10多家药企,他们正在对20多个专利即将到期的药品进行开发,主要是根据其已公开的专利技术知识,研究药物的合成路径。吴智南称,一般开发这样的药品要花9个月左右的时间,每个品种收取研发费用约50万元。

其实,与收益相对稳定的研发型企业相比,药厂面对的专利药到期市场无疑是一场苦战。“我现在主要还是生产抗菌类普药,暂且不会考虑去做到期专利药仿制。”广州诺贝华乐制药公司总经理许守良称,专利到期药的研发成本并不高,但报批手续特别烦琐,没有一定渠道很难拿到批文。“往往有上百家药厂去开发一个品种,国内厂商利润已非常低,竞争近乎惨烈。”做药品研发近20年的吴智南认为,这种过度竞争的模式他并不看好。

另外,不仅是仿制药企之间存在竞争,现在原研药厂家也开始介入这一场仿制药的争夺战。据悉,正是瞅准这一市场前景,制药巨头诺华去年已将其位居全球第二位的非专利药业务“山德士”引进中国,并在华积极寻求合作伙伴;而日前,就在美国一家仿制药宣布其生产的辛伐他汀将比默克“舒降之”价格低30%~50%之后,默克即与美国最大健康保险公司UnitedHealth达成协议,专利品牌药“舒降之”今后价格将比任何一家上市的辛伐他汀产品都低。

乙肝药仿制市场集中上演“血拼”大战

这么多“重磅炸弹”可以仿制,对于药企和研发机构而言,哪些品种对他们更有吸引力呢?

据了解,刚在美国专利到期的默克“舒降之”进中国11年并无专利保护,而辉瑞“左洛复”在华行政保护也在几年前到期,这两种药品的仿制品早就“遍地开花”了。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到期专利药的仿制大战中,最为激烈的恐怕是乙肝药市场的争夺了。据GSK相关人士介绍,现在国内已有几十家药厂把目光聚焦在专利即将到期的一线乙肝抗病毒药“贺普丁”(拉米夫定)。若以零售价计算,2005年贺普丁在中国销售收入约有10亿元。而今年9-10月,贺普丁在华专利保护就将到期。

最新资料显示,全球目前有4亿乙肝病毒感染者,而中国就占到1/3,慢性乙肝治疗等相关费用每人年均2万元左右,中国整个乙肝病市场至少有100亿元的容量。去年以来,GSK、施贵宝又先后向中国引进了贺维力、博路定两款乙肝新药,诺华公司乙肝新药也即将在华上市。与这些价格不菲的专利药相比,专利行政保护即将到期的贺普丁成了众多患者和药厂的“抢手货”。“目前,公司正在研发一系列抗病毒品种,包括拉米夫定在内总共有几十个品种。”上海新先锋药业副总经理李建文向记者表示,一般他们会提前两年就对将到期的目标药品合成路径及生产工艺进行研发,等到临过期时再开发,市场早就被别人抢走了。“研发费用本身并不贵,像开发拉米夫定一个品种约200万元,最头疼的事情是仿制厂家太多,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李建文称。

不过,对于国内正酝酿的拉米夫定仿制热潮,贺普丁生产商GSK有关人士则表示了不同意见。“贺普丁专利的行政保护权,确实将在2006年第四季度到期,但目前贺普丁在华仍有其他专利可保护。”负责贺普丁市场的GSK抗感染药高级经理黄怡峥向记者表示,贺普丁在华专利包括生产制备方法专利以及拉米夫定活性成分与药用载体相合成的方法专利,这几项专利将在2010年至2015年间到期。问及GSK乙肝新药贺维力与老药贺普丁会不会形成营销冲突,黄怡峥表示,两者可以互补,今后贺普丁也不会撤出中国市场。

专家说法

“首仿药”更应关注


一直以来,国内4500多家药企90%以上在做仿制药,而往往同一个品种集中了上百家甚至几百家药厂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有关专家据此认为,国内厂商与其一哄而上去拼抢在华专利到期的某一个品种,不如把精力投向已在国外上市却未进入中国市场的“首仿药”市场,虽说投入稍高,但回报将更为客观。

在美国,一旦某个药品专利到期,首家获得仿制权的药企在市场和定价上都有更多优先权。“目前,专利到期的舒降之已被全球最大非专利药公司以色列TEVA首家取得FDA仿制批文,TEVA将获得180天市场独占权”,默沙东(即美国默克)中国公司公共事务高级主任丁燕宁介绍。

今年3月初,国家发改委向相关企业下发了《药品定价方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首仿药”概念,要求对首仿药(即“首先研究申报国外已上市而在国内未上市的药品”)给予定价优先。该方案称,国内首先仿制生产并上市销售的同种仿制药品的价格经专家论证后,允许在统一定价的基础上适当上浮,上浮范围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最高上浮范围。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主任干荣富向媒体表示,国家拟允许“首仿药”价格比同类产品上浮15-20个百分点,且享有一段时间的价格独享权,是国内制药企业不可错过的好机会。干荣富称,他汀类、普利类、沙坦类、抗抑郁药、抗溃疡药等特色原料药已给许多企业创造了利润,这些企业避开了专利,并且在国际上获得了注册、认证以及合同加工订单,特别是在2008-2010年前后,将有一批专利药到期,这会给一大批特色原料药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

上一篇:中国将用10到15年时间摘掉“肝病大国”帽子
下一篇:抗乙肝用药领域市场“内争外夺”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