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肝病领域重大研究荟萃

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妙法”
——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韩国荣
研究者说 替比夫定治疗组30例患者(83%),产前血清ALT水平恢复正常。随着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产后出血的风险随之减少。因此,在妊娠期间替比夫定治疗有多种作用,如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功能损害、阻断乙肝病毒围产期传输。应建议高危险孕妇服用,以降低其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风险。 但仍需更多随机、多中心、长期跟踪随访研究更好地评价替比夫定在阻断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替比夫定的最佳干预时机也需要应进一步研究。 东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韩国荣教授等开展的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研究显示,替比夫定可降低妊娠期间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高病毒血症母亲的母婴传播率。短期随访证明,替比夫定耐受性良好,无安全问题。(J Hepatol. 2011 Dec;55(6):1215-21) 药物治疗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 1.0×10^7拷贝/ ml]135例,自妊娠20周到32周给予替比夫定治疗600 mg/d,对照组94例。所有婴儿在出生后12 h双臂给予乙型肝炎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200 IU,并在出生时、1个月、6个月给予重组乙肝疫苗20 μg。婴儿出生后的第28周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HBV DNA,用来确定母婴传播率。 结果显示,替比夫定治疗的患者血清HBV 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水平显著下降,且分娩前ALT水平正常化升高。开始治疗的4周内HBV DNA水平显着下降,并在之后的12周均维持较低水平。分娩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病毒DNA,药物治疗组44例(33%)检测不到病毒DNA(DNA <500拷贝/ ml),对照组均可检测到。分娩后7个月,药物治疗组母婴传播率低于对照组(0%vs. 8%;P = 0.002);在出生后的随访中观察到抗- HBs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在替比夫定治疗后的母亲和婴儿中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2011重大中国研究——肝病 乙肝 丙肝 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
图 2011重大中国研究——肝病

TIPS安全治疗失代偿肝硬化
——西京消化病医院 樊代明
要点 TIPS应考虑作为肝硬化患者慢性PVT一种安全可行的,但不建议应用于门静脉纤维化或者其他组织替代原始门静脉患者。 西京消化病医院樊代明院士等开展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对于长期慢性门静脉血栓形成(PVT)失代偿肝硬化患者,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一种安全和可行的替代疗法。(J Hepatol. 2011 Jan;54(1):78-88. ) 研究共纳入2001年12月~2008年9月治疗的57例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TIPS治疗。所有患者均为PVT,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性30例、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6例、顽固性腹水1例。 结果显示,75%的患者TIPS成功。手术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静脉海绵样变性、主门静脉(MPV)血栓形成程度、门静脉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仅有1例患者死于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累计1年分流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21%和25%;累计1年、5年静脉曲张再出血率在手术成功和失败组间差异显着(10%vs. 28%,43%vs. 100%,P=0.0004)之间;累积1年、5年生存率在两组间相似(86%vs. 77%,78%vs. 62%,P=0.34)。PVT患者失代偿期肝硬化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是MPV的闭塞程度(OR=0.189)。 上海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近1/4
——上海第六医院 贾伟平 上海第六医院的贾伟平教授等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上海市民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病率为23.3%,NAFLD联合ALT检测水平可能有助于筛查不同程度代谢紊乱患者。(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Apr;26(4):722-30 ) 该项横断面研究在上海地区共纳入2226例受试者,均接受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肝脏超声检查。其中,代谢综合征各组分的诊断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联合委员会(JCDCG)2007年建议的标准。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研究者还应用四分位法将受试者分为高ALT水平组和低ALT水平组。 结果发现,标准化后NAFLD患病率为23.3%(同时ALT异常者占3.1%),其中男性为26.5%(同时ALT异常者占5.1%),女性为19.7%(同时ALT异常者占0.9%)。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NAFLD人群中,独立于年龄、吸烟、喝酒以及代谢综合征组分,ALT升高与高甘油三酯(TG)血症显著相关,在男性(OR=3.4;95% CI:1.6~7.1),女性(OR=2.3;95% CI:1.4~3.7)。另外,在NAFLD人群中,ALT升高与高水平TG和高血糖水平显著相关(OR=2.2~2.5,P<0.05)。 以干扰素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显著减少丙肝患者尿蛋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魏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魏来教授等发表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提示,对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性肾炎患者,以干扰素α(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可显著减少蛋白尿排泄量和稳定血肌酐水平。(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1年5月10日在线版) 研究者纳入11项相关研究(包括225例受试者),分析以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对受试者蛋白尿排泄量和肾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治疗结束时,受试者的平均估算蛋白尿排泄量减少2.71 g/24 h(P<0.0001,I2=53%),平均血肌酐水平降低0.23 mg/dl(P=0.03,I2=17%)。与非持续病毒学应答(SVR)者相比,SVR患者的平均蛋白尿排泄量减少1.04 g/24 h(P=0.02,I2=36%),血肌酐水平降低0.05 mg/dl(P=0.80,I2=0)。 研究者认为,HCV相关性肾炎患者应接受以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肝脏衰竭患者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远期疗效较差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高志良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高志良教授等报告,对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MMSC)移植对长期预后无明显改善作用。(Hepatology.2011年5月23日在线版) 研究者纳入52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其中53例接受自体MMSC移植,另105例年龄、性别和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等生化指标及终末肝脏疾病(MELD)模型相匹配的患者作为对照。研究者从每位患者体内抽取120 ml骨髓,进行稀释和分离,通过合适的肝动脉将MMSC悬浮液缓慢输入患者肝脏。 结果显示,移植成功率为100%,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移植后2~3周时,移植组患者的ALB、TBIL、PT和MELD评分显著得以改善。然而,192周随访结束时,两组的肝癌发生率或死亡率均无明显差异。 饮酒或可加重乙肝患者病情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王宇明教授等研究表明,饮酒会影响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情,导致不良预后。此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并发症均可独立预测HBV相关肝衰竭的预后。(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1 Jul 7;17(25):3054-9.) 研究者回顾分析了国内西南部地区的1066例HBV感染引起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男性多于女性,多为中青年患者,农民和体力劳动者占63.09%,43.47%患者具有HBV相关肝衰竭病史,56.66%有饮酒史,42.59%患者病因明确。临床症状主要有乏力、食欲减退和腹胀。46.23%患者出现总胆红素(TBIL)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升高。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预后与ALT水平、谷草转氨酶水平、白蛋白、总胆红素、PTA和甲胎蛋白水平、饮酒、腹水、肝肾综合征、感染和≥2个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TA和并发症均与预后相关。
上一篇:乙肝感染慢性化机制研究获进展
下一篇:回顾2011全球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