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证全国首批乙肝患者“摘帽”
近日一则“全国首批乙肝患者摘掉了乙肝帽子”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报道称,通过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国内已有103位慢性乙肝患者获得表面抗原转换,摘掉了乙肝的“帽子”。而当记者按照报道提供的信息发布源求证时,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均否认发布了此消息。记者又与该报道所提供的“在全国 103个成功案例中所占例数最多的北京佑安医院”求证,也没有得到与报道完全符合的回答。那么,准确的信息究竟应该是什么?
2007.01.19 6版 每周看点 编辑:吴晨光 作者:郑灵巧 刘慧 柳姗 黄显斌 孙启明 曲昌荣
新闻回放 103位慢性乙肝患者临床治愈
今天上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通报:目前我国已有103位慢性乙肝患者通过免疫重建方式实现临床治愈。
这意味着他们不再具有传染性,再也不需和别人分餐,是临床实践最接近治愈的状态,也是目前可以取得的最好疗效。
在全国103个成功案例中,北京佑安医院拥有为数最多的案例——23例。
在医学上,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是患者临床治愈的标志,也是慢性肝炎治疗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目前,临床使用的大部分抗病毒药都可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要想使病情持续缓解,则需每天服用拉米夫定等维持疗效,但疗程不固定,还可能产生耐药性。
今天通报的103名患者均通过治疗实现了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即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表面抗体,这也是中国发布《乙肝防治指南》以来,首次报道有大批患者摘掉乙肝“帽子”。
这103个成功案例是北京佑安医院、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等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患者中征集来的,治疗方法的关键则是免疫重建。
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表示,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同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有重大关联,免疫系统缺损为病毒复制提供了机会。例如,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九成会转为慢性,就是因其免疫系统不完善。
这个叫做派罗欣抗病毒治疗的方案基于免疫重建,就是帮助恢复受损的免疫系统,以逐渐强大的免疫机能来对抗病毒,同时以长效干扰素作为“外援”进行抗病毒治疗,停药后几乎不反弹。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宇明表示,转氨酶异常波动,疾病尚未进展到肝硬化的患者都可尝试使用派罗欣抗病毒治疗方案。 摘编自1月14日《法制晚报》作者:柳姗
北京佑安医院医生:
确实观察到了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指标转换,但报告的例数在大量治疗病例中比例较低,治疗的基数未作统计,治愈率无从谈起。而且,这23个病例具体治疗用药和疗程不尽相同。
据了解,上述报道出自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的一个肝炎学术论坛。国内20多家医院分别报告了各自在多年乙肝临床治疗中获最佳疗效的个例,少则1例,多则十几例,共计103例。这103例治疗后的一致效果是,实现了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即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了乙肝表面抗体。
专家介绍,在医学上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标志着机体出现了保护性抗体,是目前慢性乙肝临床治疗的理想状态。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关联。乙肝e抗原转阴或转换意味着乙肝病毒得到了有效抑制,乙肝表面抗体出现,意味着机体对乙肝病毒具有了免疫力。然而有研究发现,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的一些病人,仍可在肝组织中检测到极少量的乙肝病毒cccDNA。因此,慢性乙肝“彻底治愈”一说被认为有待商榷。但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目前评价慢性乙肝治疗效果的最佳血清学指标。
北京佑安医院特需科主任陈新月教授出席了这次论坛,与同行们交流了两例达到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典型个案。而类似这样的个例在她过去6年临床治疗中共积累了23例,均通过包括核苷类和干扰素类药物在内的综合治疗,其中14例使用了长效干扰素。
连日来,北京佑安医院每天都有大量电话咨询媒体报道中所称的“新疗法”情况及其治愈率。陈新月教授说,普通干扰素在抗乙肝病毒治疗中已运用多年,长效干扰素的运用也已有几年时间,并非什么“新疗法”。该院报告的23个疗效很好的个例,在大量治疗病例中比例较低,治疗的基数未作统计,治愈率无从谈起。而且,这23个病例具体治疗用药和疗程不相同。
陈新月教授告诉记者,这23个病例均为“大三阳”病人,截至目前,23个病例治疗时间最长的为两年9个月,最短的治疗了1年1个月;而保持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效果的最长的已超过两年,最短的已保持了6个月。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提供数据
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自然转阴每年约1%
记者走访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获得了两个数据。其一,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称,病情稳定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不经任何治疗每年有1%左右的转阴;其二,国内外临床研究也已证实,经过正规的治疗(特别是干扰素类的治疗),确实有3%~5%的慢性乙肝患者可以达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记者从此次学术论坛几位与会者的访谈中也了解到,对于103例实现了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的病例,报告者报告了患者治疗前后的乙肝病毒检测指标和治疗经过,提示抗病毒治疗可增加乙肝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几率,而其他方面及观察与否,报告中没有涉及。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王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成功治愈乙肝病人是众多乙肝患者的期盼,是医者追求的目标,也是国家乙肝防控所热切期待的。要实现全面乙肝控制,一方面要对新生儿实施有效的乙肝免疫策略,另一方面也要有效地治疗乙肝病人。临床上观察到的乙肝患者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是一个可喜的信息。它使我们看到了争取成功治愈乙肝病人的希望。
王钊指出,要让千百万乙肝患者摆脱病魔困扰,需要有安全而高效治疗乙肝病人的好方法,价格上要让患者负担得起。
据悉,长效干扰素的问世,使需要干扰素治疗的乙肝患者减少了注射次数,即从普通干扰素治疗每日或每两日注射一次延长为一周注射一次。然而,其价格贵了很多。180微克一支的长效干扰素价格为1000多元,一周注射一支,24周一个疗程,即需要花费人民币3万多元。而该药治疗乙肝目前尚未列入医保报销范围。
庄辉院士:
我国乙肝治疗效果宣传尤其需要科学规范,目前仍没找到可以彻底治愈乙肝的药物。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庄辉院士,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数十载,一向积极致力于科学防治病毒性肝炎宣传。庄辉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天他接到的询问电话不断。许多人误以为乙肝治疗找到了根治的办法,而急切要求投入治疗。有些患者及亲属甚至不惜远途前来求医。如此热求乙肝治疗的情形,入冬以来已是第二次。上一次,是出于对治疗性乙肝疫苗信息的不解,不清楚“进入Ⅱ期临床研究”的治疗性乙肝疫苗与投入使用还相距甚远。
庄辉院士说,由此提示乙肝治疗效果宣传在我国尤其要科学规范,不能做夸大宣传。因为,我国有庞大的乙肝受害人群,1.2亿人长期携带乙肝病毒,慢性乙肝患者3000万人,乙肝防治与亿万民众直接相关。
庄辉指出,乙肝治疗为世界性难题。截至目前仍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彻底治愈乙肝的药物。特别是我国慢性乙肝患者感染的病毒基因型不同于国外患者,且大多为幼年感染,治疗难度显著大于国外患者。乙肝治疗又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医疗“工程”,其病理过程复杂,表现各异,治疗需要个体化。然而,目前我国群众普遍缺乏乙肝科学治疗知识,在治疗选择上容易盲从,亟待科学引导。媒体、专家、各个相关部门都应该担负起责任。
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约半数乙肝患者对乙肝基本知识和治疗目标缺乏正确认识,相当比例的感染者为“彻底治愈”四处求医,盲目服用各种广告鼓吹的能使“乙肝转阴”药物。与此同时,一些医务人员也没有完全掌握乙肝科学防治知识,诊治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
庄辉院士告诉记者,为规范慢性乙肝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专家重新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6年开展巡回教育,历时6个月,在全国25个城市对《指南》进行了系统科学解读,受教育医师达数千人。2007年此行动还将继续,并将巡回教育的重点从大城市移向中等城市,从而使医务人员掌握乙肝科学防治知识,进而向患者做更多宣传解释工作。
专家观点
临床治愈103人没有实质意义,临床治愈和彻底治愈是不同的概念;另外,免疫重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两种药物难以实现。
专家: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士敬博士
观点一:乙肝临床治愈≠彻底治愈
刘士敬认为,对于肝功能异常,乙肝复制指标阳性,有临床症状的乙肝患者,比较客观科学的疗效判定标准可分两种:一种是现实目标——临床治愈,另一种则是理想目标——病毒清除。依照目前的医学水平,彻底治愈慢性乙肝非常困难,仅有极少数患者通过正确的治疗,可达到彻底治愈。根据我国《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疗乙肝获得临床治愈的水平较容易实现,其标准是:主要症状消失;肝肿大消失,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恢复正常。但要达到治愈的标准却非常困难。因此,乙肝患者千万不能把临床治愈与彻底治愈混为一谈。
乙肝治愈的标准是什么?
1.彻底治愈。通过正确的治疗,患者抽血化验检查肝功系列指标完全正常,乙肝病毒系列指标出现乙肝病毒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转阴,肝穿刺组织免疫组化检查乙肝病毒核心抗原、表面抗原消失,这样的结果保持两年以上时间。
2.基本治愈。通过正确的治疗,患者抽血化验检查肝功系列指标完全正常,乙肝病毒系列指标出现乙肝病毒DNA、e抗原转阴并出现e抗原与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乙肝“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肝穿刺组织免疫组化检查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消失,这样的结果保持两年以上时间。目前有8%以下的患者能够达到彻底治愈,有30%左右的患者可以达到基本治愈。这部分患者病毒复制指标转阴,肝功正常,肝组织中病毒核心抗原也已消失,病理检查肝脏组织炎症轻微或静止,传染性几乎没有,病情进展基本阻断,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概率大大减少;70%以上的患者可以通过积极正确的治疗,减缓病情进展速度,获得临床改善。
怎样才能达到治愈标准?
把握好治疗时机,当乙肝患者化验检查出现丙氨酸转移酶增高,最好为正常上限的两倍以上、10倍以下时,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乙肝病毒DNA、乙肝病毒e抗原)为阳性,肝功能处于代偿阶段,此时为乙肝的最佳治疗时机;正确合理使用药物;患者一定要认真执行治疗方案,千万不能擅自停药,不能频繁更换药物。
观点二:目前尚无能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的理想药物
刘士敬认为,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内容,1992~2005年有五种抗病毒药物在国际上获得批准用于乙肝治疗。这五种药物分别是:普通干扰素α-2b、拉米夫定、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其中普通干扰素α-2b使用时间最长,已超过10年,拉米夫定使用已有7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阿德福韦使用已有两年,恩替卡韦不到一年。
当前,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等新型核苷类似物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因为这两种药物长期使用,不易发生病毒变异,疗效较为持久。恩替卡韦抑制乙肝病毒速度最快,早期应答率高达90%以上,接受治疗的患者多数获得乙肝病毒DNA阴转,使用该药两年内没有发生病毒变异现象,使用3年后约有2%的患者发生病毒变异。从病毒的抑制速度和效力来看,恩替卡韦最为有效。但恩替卡韦正式上市使用时间较短,目前尚难证实该药的长期效应。在已经使用的患者中发现乙肝病毒DNA的阴转率相当高,但是发生乙肝病毒e抗原/抗体的血清学转换比较困难,这就意味着需要长期持久地服用该药。这样一来,药物的费用自然成为一个问题,导致许多患者无力支付高昂的药费。阿德福韦价格相对较低,但是该药抗病毒效力不及恩替卡韦,初次使用抗病毒治疗选择该药的患者,大约60%在治疗半年到一年后可以出现乙肝病毒DNA阴转,但是,如果用该药替代治疗拉米夫定治疗失败的病例,效果要差很多。另外,该药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有可能造成患者的肾功损害。
观点三:单靠干扰素治疗乙肝难以实现免疫重建
刘士敬认为,长期以来医学家致力于乙肝免疫调节的研究工作,先后将胸腺素、干扰素、白介素以及治疗性乙肝疫苗尝试用于乙肝的治疗,寄希望于打破乙肝的免疫耐受,重建乙肝病人免疫体系。但是这些尝试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乙肝的持续感染仍有许多基础问题尚未搞清,例如病毒的基因类型、病毒的免疫遗传特点、免疫因素中细胞因子、抗原识别、肝细胞凋亡等。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目前只能是一个理想而已,距离成功为时尚早。另外,使用干扰素后,可以提高人体免疫细胞的识别能力,增强T细胞清除能力,但是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只限于复制性乙肝病毒DNA,并不能清除存在于肝细胞核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模板cccDNA,停药后病毒可以再现复制,不能清除已经和宿主DNA整合的病毒基因,难以使其表达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
尽管各种干扰素治疗乙肝会起到一些免疫调节作用,但这些调节作用非常有限。我国最新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免疫调节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尚缺乏乙型肝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仅仅通过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不可能达到人体重构免疫体系的作用。更何况干扰素治疗乙肝不是人人都能使用的,如果使用时机不当,反而会导致病情恶化。(黄显斌采写)
链接 乙肝歧视案
安徽
2003年6月,原告张先著在安徽省芜湖市人事局报名参加安徽省公务员考试,报考芜湖县委办公室经济管理专业。
经过笔试和面试,综合成绩名列第一,按规定进入体检程序。2003年9月17日,张先著在芜湖市人事局指定的铜陵市人民医院的体检报告显示,其乙肝两对半中的HBsAg、HBeAb、HBcAb均为阳性,主检医生依据《安徽省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实施细则(试行)》确定其体检不合格。张先著随后向芜湖市人事局提出复检要求,复检结论仍为不合格。依照体检结果,芜湖市人事局依据成绩高低顺序,改由该职位的第二名考生进入体检程序。并以口头方式向张先著宣布,其由于体检结论不合格而不予录取。
2003年11月10日,张先著以被告芜湖市人事局的行为剥夺其担任国家公务员资格,侵犯其合法权利,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2004年4月2日,法院认为张先著的诉讼请求中的原公务员职位已被占用,不具有可执行性,故依法不予支持。
摘编自2004年4月2日《中国新闻网》
天津
25岁的四川男子小杨去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前夕,小杨与被告某研究院(天津)、西南交通大学三方签订了高校毕业就业协议,该研究院同意小杨到该单位工作,双方还具体约定了报到时间、面试期及薪金待遇等。
2005年7月10日,小杨和几名同学如约到该单位报到,然而,因8月3日在单位统一组织的体检中被查出携带乙肝病毒(乙肝小三阳),小杨被研究院拒签劳动合同,后研究院还以小杨有传染病为由,对其进行隔离用餐和要求隔离住宿。随后,研究院单方面解除了三方签订的就业协议,将小杨的人事档案退回学校。在多次协商无效的情况下,2006年5月中旬,小杨以用人单位违约为由将研究院诉至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法院,诉求法院判决对方赔礼道歉、继续履行合同,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1元和其他损失两万余元。经河东区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原告小杨撤回起诉,被告研究院同意赔偿小杨相关经济损失。
摘编自2006年10月24日《今晚报》作者:孙启明
河南
白晓勇(化名)2005年参加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总分484分,超出第一志愿河南财经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班录取线38分。河南财经学院提取白的档案材料后,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为由将档案退回省高招办。白晓勇到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了体检,结果证明他是一名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白晓勇认为,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3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除学前教育、烹饪与营养等相关专业外,学校不得拒绝录取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但肝功能正常的考生。他报考的专业不在规定禁止范围之内,河南财经学院拒绝录取违反了法律规定。
在多次协调未果的情况下,白晓勇以乙肝歧视为由将河南财经学院诉至法院。后与学校达成庭外和解:河南财经学院将于下学年接收白晓勇为本校学生。
摘编自2005年12月5日《人民日报》作者:曲昌荣
网络链接一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发表谈话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从未发布这条消息,因此“通报”的这条消息不代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的立场和观点。
2.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病情稳定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不经任何治疗每年有1%左右的转阴。国内外临床研究也证实经过正规的治疗(特别是干扰素类的治疗),确实有3%~5%的慢性乙肝患者可以达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这是目前所知的治疗效果。
3.我们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按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感染病分会2005年12月联合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所推荐的基本原则,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合理治疗、系统观察。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是中华医学会领导下的专业学术团体,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是以促进肝炎防治事业发展为宗旨的非盈利性公募基金会。这两个团体从不参加除专业、学术和公益事业以外的任何活动。我们始终把肝病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保持学术公正和学术独立,为推动我国的肝病防治事业而不懈努力。
摘编自《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网》2007年1月16日
网络链接二 教你识别假新闻
这条新闻有几点错误:
1.乙型肝炎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而新闻称“他们不再具有传染性,再也不需和别人分餐”。
2.新闻称“103名患者均通过治疗实现了表面抗原血清学转换,即表面抗原转阴,并出现表面抗体”,说明这些患者已经完全治愈,却又说是“临床实践最接近治愈的状态,也是目前可以取得的最好疗效”。这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前者为痊愈,后者为临床治愈。
3.新闻称103名患者治愈,但却不公布有多少人参加了治疗,即治疗的“分母”是多少。大家都知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每年会有1%的感染者自然转阴,按照这个比例,我国1亿多乙肝患者,每年就会有100万人自然转阴,从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的患者中征集来103位这样的患者还不容易吗?
4.派罗欣已通过临床验证,其有效率没有超过40%,在国外患者中,其表面抗原的转阴率也只有7%~8%,我国患者中更低一些。这当然算是干扰素的优点,但不要忘记,如果有103名患者达到表面抗原阴转,则作为分母的治疗者会是103的十几倍以上,新闻只报道成功的病例,而不报道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有40%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减量用药,14%的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甚至发生甲状腺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5.该新闻只说“需每天服用拉米夫定等维持疗效,但疗程不固定,还可能产生耐药性”,却不提核苷类药物的优点,只说派罗欣的优点,不说它的缺点,显然是片面的假新闻。作为亲自参加过长效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这些药物临床使用的医生,深深知道它们各有千秋。新闻报道应客观和实事求是,不要去诱导病人使用某药或不使用某药。
摘编自《肝胆相照论坛》www.hbvhbv.com/forum/index.asp
下一篇:大公报:乙肝诞生克星不再具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