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药招摇到何时?
  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酿酒的说酒香,卖瓜的夸瓜甜,倒也是人之常情,或谓老祖宗传下的生意经。如今市场竞争激烈,深浅莫辨, “酒香也怕巷子深”。君不见市场上谁的吆喝声响,谁的吆喝悬乎,谁就能吸引顾客的眼球和钱包么?倘若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有一说一,开饭馆说新厨师手“潮”咸淡苦辣没个准,卖名牌时装说进货渠道不清、品牌真假难辨,一天卖不出几套,尽管说的全是实话,恐怕也会让人怀疑做生意的人是否有“病”。
商家吆喝商家的,顾客也有对付商家的招数。“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货比三家”之类说的是辨别商品的真伪;“有错买没有错卖”、“见价砍一半”之类说的是判断商品报价的高低。然而,在时下鱼龙混杂的市场中,顾客倘没有炼出孙悟空那双火眼金睛,买回注水的猪牛鸡鸭肉、腐肉填充的香肠乃至新近曝光的毛发酱油之类恐难避免。
如果说商品的掺杂使假让人防不胜防,那么其中最令人担忧的还是某些药品广告对疗效言过其实的胡吹乱捧。从白癜风到痔疮肛瘘,从耳聋近视到肝胀肺痛,举凡疑难杂症,无不能轻易在街头药铺买到“特效” 药品。40年前才被发现的乙肝病毒,也有各式根治乙肝的“祖传秘方” 招摇于市。尽管有专家指出,治疗乙肝不存在所谓“特效药”,广告中 的肝炎“特效药”或“特效疗法”是骗局,但宣称“疗效独特、无效退款”的“特效药”广告依然铺天盖地,连癌症也有 “克星”。至于肿瘤医院和许多专科医院门前,各式花花绿绿的“特效药”小广告更是令人疲于应付。
君若不信,堂堂媒体上白纸黑字言之凿凿;君若相信,轻则花钱买罪受,重则贻误治疗时机甚至有生命危险。羊年岁末,《南方周末》披露的因服用自称“乙肝首选药”贺普丁而致病人死亡的案例及诉讼即是一例。问题不仅如此,据说贺普丁已被22个省列入医保药品目录。把没有确切疗效、有不良反应又没在说明书中标有风险警示的药品纳入医保 目录,让人忧虑。
解决温饱之后,寻常百姓对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需求迅速升温,各类药品、保健品生产、销售势头火爆。翻开报章杂志,各类医药广告风头正劲抢足受众眼球。药品广告额如果不算首屈一指,也应位居前列,应当说这是制药行业延揽各路高手,谋求科技创新、扩大生产经营的绝好机遇。事实上,近年来制药行业生产销售确实取得许多骄人成绩,不 少新药尤其是传统中药更是走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展示中华医药的魅力。然而毋庸讳言,一些夸大疗效的药品广告,多少让人们对药品广告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轻信药品广告并受到伤害的患者究竟有多少,似乎无人做过统计。但有报道说,不合理用药已经成为威胁患者健康的主要杀手,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至32%。据估算,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致死人数达50余万人。药能治病救人,也能致人于死地。药品生产销售使用诸环节相关人士尤其是广告商们应当以此为鉴。
虚假不实的药品广告,也对医疗保险制度健康运行构成威胁。服用价格不菲的“特效药”,要么病情不见好转,要么因不良反应又添新病,岂不是赔了钱财又害人么?因而,杜绝虚假不实的药品广告宣传,把夸大其词的“特效药” 逐出市场,应当成为规范药品流通市场秩序的重点。(哈晓斯)
网友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