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5:打破医疗讹诈背后的信息不对称
只有信息不对称减弱了,医疗恐惧才会减少,医疗讹诈才会减少。 打破医疗讹诈背后的信息不对称
□本报评论员 子曰
健康的记者被查出性病,诊所开出天价的药方;健康的记者被检出肝病,诊所开出昂贵的药品。近乎同样的情节,近乎同样的手法,近乎同样的黑心。只不过一个是无病检出性病,一个是无病检出肝病。仅从新闻角度来看,似乎没有多少新意,这次“误诊肝病”特别报道似乎在重复本报4月份无病检出性病的特别报道。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冒“新闻阅读兴趣边际递减”的风险而“重复”自己呢?因为,我们坚信这对广东1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有警醒意义。两天来,本报收到来自全省各地的大量热线电话。读者们在电话中说,他们的遭遇和本报报道的一样,也是先被一些小诊所检查出严重肝病,然后到大的权威的医院多次检查却没有肝病,然而此时他们已经付出了精神备受折磨和扔掉大把药费的代价。这些读者希望乙肝病毒携带者别再上当。
看到报道反响不错,我们在欣慰之余,一直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这样的医疗讹诈一再发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患者”被骗和这么多的“医院”行骗?这种现象产生的根子在哪里?杜绝和减少这中现象发生的有效措施到底有没有?
寻找对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卫生部门加大对医疗机构的执法检查密度和力度,或者提高医疗机构准入门槛;医疗机构可以进行自律教育;患者提高警惕等等。但是认真分析一下哪个对策更可行呢?比如频繁检查,卫生部门的现有执法力量不可能应付得了那些神出鬼没的“地下诊所”,频繁检查的成本显然难以承担。现在不少诊所,本来就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靠他们自律显然不太现实,只能靠刚性强制才有用。患者呢?怎么提高警惕呢?他们对乙肝一无所知,怎么可能提高警惕。
我们注意到,很多患者对“大夫”高深的讲解和医疗单子都听不懂、看不懂,却对其渲染的乙肝危害十分恐惧。一方面这确有一个专业因素在里面,而另一方面一些黑心大夫正是利用了专业知识的掩护,进行明目张胆的讹诈。这种医疗讹诈的背后是医患双方的信息严重不对称。这种不对称让人十分遗憾和无奈,它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医疗讹诈。
其实,原本这个信息不对称有时是可以打破的。这样讲并不是要人人都成为医疗专家,而是只要一点常识就够了。正如南方医院肝病中心、感染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侯金林先生对记者手中的“乙肝病毒C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的评论:对乙肝医学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根据这张化验单判定记者根本没有任何乙肝疾病,认定患有慢性乙肝,可能转化成肝硬化和肝癌,是胡说八道。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人,广东省约有1000万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普及乙肝病常识比普及性病常识更为紧迫。科学研究表明,乙肝并没有那么可怕,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不等于乙肝病人。专家说,健康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追求“阳转阴”。只要注意营养、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心情舒畅、乐观照样能健康长寿,一些人还能自然阳转阴,可以痊愈。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不会传染,其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进行传播。即使得了乙肝也并不可怕,只要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多可较快康复。明乎此,我们就没有必要对乙肝这么恐惧。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连这样的基本常识都没有,给了一些不良医疗机构进行讹诈的机会。
普及乙肝常识任重而道远。只有信息不对称减弱了,医疗恐惧才会减少,医疗讹诈才会减少。这是一个成本相对较低、效果相对较好的路子。
相关报道见昨日、今日本报特别报道
下一篇:南方都市报系列报道4:一封医生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