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24周疗效能预测2年后情况
治乙肝,半年是个坎儿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分院院长 王宇明
专家小传
王宇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分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出诊时间:每周二、四上午
古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对付乙肝病毒的“武器”可谓越来越多。但目前的药物尚达不到彻底清除乙肝病毒的目的。并且,医生发现,对于同一种药物,不同患者的疗效不同,而抗病毒治疗到24周的疗效,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能提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帮助病人“击退”病毒。
更多医生认可抗病毒
目前已知,乙型肝炎病毒在患者体内不断复制,是造成慢性乙型肝炎发病、病情进展,及出现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很多文献资料表明,病人体内的病毒量越高,转变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几率越高。台湾曾对3851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了11年的追踪,研究者发现,病毒在血液中的水平越高,肝癌的发生率越高。因此,抗病毒治疗才是乙肝治疗的关键。正确的治疗目标应当是长期抑制病毒,以控制肝脏炎症,延缓甚至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最终达到对疾病的长期控制。
可喜的是,《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颁布一年来,国内医生对于“抗病毒治疗”的认知有了明显的提高。前不久,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翁心华透露,认为“抗病毒治疗”最重要的医生已经从以前的79.4%增加到目前的93.3%,结束了只知道保肝、降酶的时代。
抗乙肝要打持久战
但抗病毒治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患者要有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俗称大三阳)用核苷类药物治疗一年后,如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PCR方法),同时e抗原转阴,e抗体转为阳性,应继续维持治疗至少1年后才能停药。对于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疗程相对更长。
目前,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需要终身治疗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乙肝患者也应接受长期“抗战”的理念,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坚持长期抗病毒治疗。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对抗病毒药物反应较好的病人,如能够按照医生的要求坚持长期抗病毒治疗,最终达到了对病毒的完全抑制,停药后也没发生反跳。
半年预测2年后疗效
但长期抗病毒治疗也会面临一定的问题,如耐药发生的几率增加,并且不是所有患者对药物都有反应。所以许多临床研究正致力于发现一些远期疗效的预测指标,以帮助医生和病人更好地调整治疗方案。如日前结束的一项称之为GLOBE研究的结果显示,患者用替比夫定治疗24周后,其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的水平与52周时的临床疗效具有正相关性。也就是说,治疗24周后,若病人的乙肝病毒DNA水平通过PCR法检测小于300拷贝/毫升,则病人继续治疗到第104周后,达到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和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机会更大。同时,对e抗原阳性的病人,有46%的机会可获得e抗原转换。反之,若第24周病人血中的乙肝病毒DNA水平大于1万拷贝/毫升,则预示着104周的效果较差。
因此不难看出,治疗进行到第24周时,患者体内乙肝病毒DNA的水平能预测药物的远期疗效,有助于医生和病人对现有的治疗方案及时评估和调整。如果病人24周时效果好,病人应该坚定信心,完成治疗;反之,就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治疗,如联合其他药物(如阿德福韦酯)以降低耐药的发生,使病人获得更好的疗效。▲
《生命时报》 (2007-01-02 第17版)
下一篇:转阴:商家误导:患者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