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母婴阻断,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

  贾继东:加强母婴阻断,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

作者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 亚太扑灭病毒性肝炎联盟(CEVHAP)理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 贾继东

  乙肝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而我国属于乙肝流行率较高的地区。作为血源性传染病,乙肝病毒(HBV)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及母婴传播。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措施。截至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195个成员国中,已有181个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我国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成果突出,获WHO高度肯定

  

  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我国乙肝疫苗接种推广历程见上图)。

  1999年的全国乙肝疫苗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平均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70.70%,首针及时接种率仅为29%;但到2011年,全国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已提高至91.52%,3针全程接种率达99.44%。

  新生儿乙肝疫苗普遍接种使我国人群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由1992年的9.75%降至2006年的7.18%。尤其令人可喜的是,1~4岁、5~14岁人群HBsAg携带率由近10%分别降低到0.96%和2.42%。

  2012年5月,中国通过了WHO西太区专家组的正式验证,提前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的目标。WHO、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认为,中国控制乙肝所取得的成效,是“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成就”。

  “乙肝疫苗事件”严重影响国家免疫规划,值得反思

  2013年底至2014年初发生的“乙肝疫苗事件”对我国的免疫规划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虽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在2014年1月17日联合发布的最终检验和调查结果显示,多地出现的儿童注射乙肝疫苗后死亡事件,与乙肝疫苗质量问题无关。但是,这场持续发酵了近月余的乙肝疫苗事件,对我国的乙肝疫苗接种甚至对包括其他疫苗在内的整体免疫规划均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对10个省份开展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12月,监测地区乙肝疫苗的接种率下降了30%,其他种类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下降了15%。

  居安思危,重视母婴阻断并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持续降低,则已经明显下降的婴幼儿HBV感染率很可能出现反弹,由此而带来的远期不良后果将给许多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困扰。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婴幼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加强母婴阻断的必要性以及正确理解和分析乙肝疫苗相关不良事件的重要性。

  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在如中国等HBV高感染率的国家,围生期或幼儿期是慢性HBV感染的主要时期。感染HBV时的年龄越小,则其发展为慢性乙肝的风险就越大。

  对于HBsAg和HBV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者,阻断失败率约为4%;而在出生后24小时之后才接种者,阻断失败率约为20%。由此可见,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对于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十分重要。及时接种是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的关键。

  产前、产后积极干预,加强母婴阻断效果

  在有条件的地区,医生应该在妊娠女性产前检查过程中检查目前HBV感染的相关指标,以便有针对性给予阻断措施。

  对于HBsAg阳性、特别是同时HBe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10μg)的同时,在新生儿机体的另一部位注射100~200国际单位(IU)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以更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

  政府、学界、制药企业及媒体均有责任引导公众正确认知疫苗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WHO网站免疫安全网页上明确提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能够保护每位接种者、并且对每个人都完全安全的“完美”疫苗;有效的疫苗(就是能够诱导保护性免疫的疫苗)也可能产生某些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大多轻微且很快消失;绝大多数被怀疑与疫苗接种有关的不良事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疫苗本身所致,其中许多仅仅是偶合事件。

  我国乙肝疫苗事件发生的重要推动因素实际上是媒体和公众对其接种风险认知的偏差。不难理解,公众在情感上对疫苗接种的风险有“零容忍”的心理预期,但实际上,“零风险”根本就不存在。公众应该知晓:疫苗接种的风险只能被尽量降减,但不可能被完全消除。

上一篇:北京地坛医院完成18247例乙肝母婴阻断
下一篇:一支乙肝疫苗的公共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