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报告:不少医生竟歧视乙肝

详细报道 不少医生竟歧视乙肝

缺乏肝炎知识 不愿接诊患者
不少医生竟歧视乙肝

本报记者 吴翔

  9月28日,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布了《中国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报告》。报告除对肝炎的流行现状进行回顾外,着重就医生、病人及社会对肝炎的认知以及肝炎防治现状进行了分析。本报专访了报告宣读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他指出,对于正确认识和防治病毒性肝炎,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医生也不了解肝炎

  在这份报告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就医务工作者对肝炎的认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专科医生中,能准确回答所有肝炎问题的人几乎没有;在非专科医生中,仅有不到一半的人能完全正确地回答乙肝传播途径,能正确回答所有问题的人只占0.3%,有11.6%的人不愿治疗肝炎患者。

  谈到医生对肝炎认识的偏差,贾继东教授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欧美、日本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肝炎由消化科或肝病科治疗;而我国大多由传染病科诊治,有关部门甚至要求综合医院设置肝炎门诊,这在第一印象上就让很多医生把肝炎的传染性“放大”了。其次,我国医学教育体制落后、不同地区间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差别大、再教育和知识更新不够,都造成肝炎知识陈旧。三是甲型、戊型肝炎等消化道传播疾病的经验使得“病从口入”深入人心,人们,包括医生,很难接受某些肝炎不经消化道传播这一事实,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是由血液而不是消化道传播的。“我见过一些非专科医生,一听病人查出乙肝,恨不得立刻将其转到别的科去”。

  贾教授说,只要医务人员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执行“标准防护”原则,把所有病人(甚至正常人)的血液、体液和排泄物按有潜在传染性对待,彻底处理,就不必担心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他指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去年推出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今年将出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这将对提高医务人员的肝炎认识和诊疗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误解—偏见—恐惧—歧视

  采访中,记者谈到最近一名学生因为被查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被某财经学院挡在大门外,一怒之下将学校告上法庭的事件。贾继东教授听了后有些激动地告诉记者,其实,这样的事并不是个别现象。“据我知道的情况,现在,有些大学确实拒收感染乙肝病毒的学生,甚至有个别医科大学也把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的学生集中到一起居住,这种做法既无知,又是对人权的漠视”。

  贾教授说,对肝炎患者、尤其是乙肝患者的歧视是一个误解—偏见—恐惧—歧视的过程。以乙肝为例,认为同桌吃饭甚至拉手就会感染的大有人在,即使看到了科普材料,很多百姓还是一相情愿地认为“有接触就有乙肝”;有些认知不正确的医生也参与到对乙肝患者的歧视中来,更加重了整个社会对乙肝等肝炎患者的歧视。

  肝炎防治问题很多

  报告显示,目前,老百姓期待攻克乙肝等肝炎的心情很急切,因肝炎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很重。另外,有14%的患者经常吃保健食品,仅此项花费平均每人每年就达3102元。

  贾继东教授指出,现在的肝炎治疗存在很多“乱象”。比如,乙肝感染者大致分为3种:第一种为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DNA水平低且转氨酶正常的非活动性表面抗原携带者;第二种为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DNA高但转氨酶水平正常的患者;第三种为表面抗原阳性、乙肝病毒DNA高且转氨酶水平明显升高的患者。第一种不用治疗,第二种应暂缓治疗,只有第三种要尽快治疗。但很多患者明明不是第三种,却一定要“转阴”、治愈,这超出了目前的医学能力。还有些人不信医生,却信虚假广告,结果伤财误病。

  贾教授认为,有些关于肝炎的科普文章不严谨也是乱象频出的原因之一。“有人说汗液会传染乙肝,还告诫有乙肝患者的家庭多洗被褥、碗筷。”他说,这一看就对乙肝缺乏了解。他还指出,个别人为了经济利益,胡乱医治,也是肝炎防治问题多的原因。

  肝炎防治是个社会问题

  说起对肝炎认识的偏差以及因此带来的问题,贾继东教授表示,这既是医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医学问题是指肝炎感染者对其他人的安全问题,我们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公众既重视这个问题又避免歧视。而社会问题是指消除针对肝炎病人的歧视,这需要尊重宪法中有关人权的内容,“只要能够胜任相应的学习或工作,又不影响他人的健康,就应该保障他们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

  据悉,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考虑对肝炎的流行病学情况展开系统调查。人们已经认识到,肝炎防治的进步,反映了安全注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水平,是全社会的问题。


                《环球时报·生命周刊》〔20051011 第24版〕

上一篇:我国乙肝基因芯片检测步入实用阶段
下一篇:成军:HBVDNA检测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