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指南》开启乙肝防治新里程


  (12月10日北京)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中国首部《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南》于12月10日正式发布。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指出,要控制我国乙肝高流行状态,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乙肝易感人群接种乙肝疫苗,首先要做好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与此同时,还应对其他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此外,近年来,乙肝抗病毒药物不断面世,这无疑给医务人员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也给治病心切的乙肝患者带来了希望。但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不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不但贻误病情,而且会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正确的治疗理念和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对广大医务人员和慢性乙肝病人十分重要。

  正是出于这些考虑,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的80多位专家快马加鞭,在短短的一年内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目的是在广大群众中建立预防乙肝的重要观念,对乙肝易感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在医务人员中推进乙肝规范化治疗的理念。《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遵循证医学的原则,只纳入被公认、已经得到严格临床验证的防治方案。

  值得指出的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乙肝诊疗和预防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肝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乙肝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慢性乙肝的研究进展迅速,《指南》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般慢性乙肝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很难被彻底清除,所涉及的诊断、检测指标较多,治疗较复杂,其疗效与每个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免疫功能状况有关,因此,慢性乙肝治疗必须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对每个医务人员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华山医院翁心华教授说,医生必须迅速提高乙肝诊治水平,因为他们是让患者真正受益于治疗的“监护人”,是规范乙肝治疗的重要实施者。

  目前,医务人员对慢性乙肝的诊疗水平还令人担忧。 据一项针对医务人员的调查显示,45%被调查的医务人员不知道诊治乙肝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另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2005年公布的《中国肝炎的流行现状及其相关问题分析报告》显示,仅有19%的人目前正在接受抗病毒这一正确的治疗方式。

  医务人员对规范化治疗意识的缺乏,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例如,按照国际和我国现行的乙肝防治指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如果他们的肝功能持续正常,肝脏组织学无明显病变,一般不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是在我国临床中,不少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接受了或正在接受着这样或那样的治疗。相反,对一些应该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病人则不予治疗,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致使不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例如,仍有不少临床医生认为,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无需治疗。但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规定:慢性乙型肝炎有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两种类型。HBeAg阴性慢性乙肝病人的血液中仍可以查到乙肝病毒,且肝功能不正常,此类慢性乙肝病人更易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因此,必须进行治疗。

  可想而知,在新的治疗乙肝药物快速进入市场的时刻,如果医务人员治疗水准跟不上,对各种药物的规范治疗缺乏认知,患者不但不能及时获益于最佳治疗方案,而且可能使早已不规范的乙肝治疗市场更偏离正轨。

上一篇:人民网:解读乙肝防治指南全文实录
下一篇:“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发布会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