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活 远离癌症——“抗癌双星”话抗癌



尚欣佳 张贵勇

  4月15日—21日,是中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据统计,我国每年有160多万人新患癌症,其中有130多万人丧生,且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癌症,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生命的第二杀手。北京肿瘤医院名誉院长徐光炜教授,以其丰富的肿瘤防治理论和实践,引导人们远离癌症。

走出防治误区

1985年,我国著名肿瘤外科专家徐光炜教授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以后,每年的4月15日被确定为全国抗癌日,这一周被作为抗癌科普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性医学科学取得巨大的进展,人类使用化学、免疫、抗生素疗法三大防治手段,基本上控制了以往主要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但肿瘤、心脑血管等非传染性疾病却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敌人,其中尤以恶性肿瘤的危害为甚。

不久前,北京一媒体资深女记者因患结肠癌,不幸去世。在此前,她发现自己大便带血半年多,却一直以为是痔疮,没在意,而到医院检查时已到晚期。这种事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去年10月,著名女演员李媛媛因患子宫颈癌不幸辞世。徐教授闻讯非常惋惜,特发表《有感“名媛西归”》一文,指出子宫颈癌容易预防,治愈率也高,如能早发现、早治疗,则可避免这一悲剧。

谈到肿瘤科普知识的宣传,徐教授认为,这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下非常重要。面对癌症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这方面的知识却非常贫乏,在癌症防治的认识上有不少误区。如认为“癌症传染”、“癌症遗传”、“放疗和化疗得不偿失”、“癌症不能治愈”等等,以致于谈癌色变,视癌症为“洪水猛兽”,从而严重影响了癌症的防治。

为此,徐教授告诫人们,要走出癌症防治九大误区。

误区一:癌症病因不明,自然不能防治 虽然癌症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但现已明确80%的癌症是由环境因素所致。环境因素包括生活空间、饮食习惯等。世界卫生组织早己指出,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可借助已知的卫生知识预防,并以此作为控制癌症的重大策略,呼吁人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误区二:一旦发现癌症,需向病人保密 不告诉病人真实病情曾被认为是对癌症病人的保护性措施,但这样做的后果是,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就不会积极配合治疗,将贻误最佳手术时机。另外,化疗、放疗等一系列治疗过程都需要病人的密切配合,如果病人不知情,就很难取得最好效果。

误区三:个案治疗有效,定是灵丹妙药

误区四:将试验结果当成临床疗效

误区五:将保健品当成治癌良药 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保健方法有所不同,外国人喜欢采取锻炼的方式,而中国人通常喜欢服用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这本无可厚非,但保健品与药品终究是两个概念,如果想依靠保健品来治疗癌症,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误区六:化疗敌我不分,治癌有损无益 对化疗“敌我不分”的看法,徐教授认为不能太绝对。虽然化疗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血液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毛囊细胞等,因而造成白血球降低、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但对于手术后体内仍然存在的亚临床转移灶(很微小的肿瘤细胞,在早期即可转移到全身,目前的临床诊断技术难以发现)来说,只有用化疗才能杀灭它,因此化疗仍然是必不可少的癌症治疗手段。针对化疗的各种副作用,目前已有很多药物可以保护肝细胞,升高白细胞数量,从而减轻化疗对肌体的伤害。

误区七:癌症患在我身,由我设计治疗

误区八:既然癌症已晚,不再进行治疗 由于癌症尚未被攻克,即使用最佳方案治疗,部分病人仍会复发而进入晚期。此时是否应对病人进行积极治疗呢?回答是肯定的。复发或转移性癌症固然更为难治,但在医疗较为发达的今天,已并非绝对不能治。还应该看到,某些“转移性癌”,实际上是另一种被误诊的原发癌,若放弃治疗,显然不当。当前,各种生物治疗方法发展很快,还有我国特有的中草药,这类治疗常可使病人“带癌延年”,提高生活质量。临床上有不少病人与癌症“和平共处”。

误区九:癌症存活不易,岂能回归社会 虽然癌症会复发、会转移,但癌症不是终生性疾病,是可以康复的。癌症病人5年不复发就等同于痊愈。这是因为,如果亚临床转移灶没有被消灭干净,经过5年的增殖,应该已经到了可以确诊的程度,如果5年后没有再发现癌细胞,就可以认为病人已经痊愈,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

癌症多发有因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虽然我国的癌症发病率不属于高水平:发展中国家癌症发病超过每年10万分之200,而我国大约为10万分之160左右。但我国癌症上升的幅度要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癌症死亡率也有所提高。据专家预测,在未来30年里,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将进入较快的上升阶段。

对此,徐教授指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人口老龄化建国以来,随着急性传染病的被控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从1949年前的35岁增至1957年的57岁,以后逐年增长,到2002年人口普查时,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提高至73岁。同时,癌症的发病及死亡率也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及环境的污染等因素有所增加,其死亡率占疾病死亡谱的排位,已从第9位升至第2位,甚至在某些城市已居首位。

吸烟 目前与吸烟有关或因吸烟引起的癌症大约占1/3。吸烟不仅导致肺癌,对其他癌症,如膀胱癌、口腔癌都有诱发作用。

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后果不仅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加大,而且在饮食方面,对高脂肪、高蛋白等食物的摄入量也有所提升,这些都将成为癌症的诱发因素。

工业化进程 在工业化进程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如水、土壤、大气等,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环境的污染往往又因为工业化进程的刚刚起步而无法根治,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徐教授特别提出,如今的一些白领女性,过分追求人生成就,自我心理压力很大,导致经常性焦虑;她们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高脂肪、高蛋白摄入过量;她们过分注重自我形象的完美,充分地享受生活,大多晚婚晚育,以至不生育,即便生育也不给孩子哺乳等等,违背了人类自然生殖繁衍规律。这些都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证实非常容易引起乳腺癌的起因。另外,现在大城市胖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吃肯德基、麦当劳,而这些饮食基本是高热量、高脂肪,摄入营养太多,根据欧美的规律判断,20多年后,她们四五十岁的时候将是我国乳腺癌的高发阶段。

抗癌重在预防

如何防癌,徐教授讲了一个例子:美国曾在加州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内容是在教师和医生两种职业人群中宣传吸烟的危害,使其做到不吸烟或少吸烟。结果,十几年后,随着教员和医生吸烟人数的大幅度下降,该地区的癌症发病率也大大减少。究其原因,教师和医生在人们中间有一定的威信,他们的身体力行对别人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力。由于该州整体吸烟人口急剧下降,预防癌症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癌症主要是由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疾病,因此不但是可以预防而且是防胜于治的疾病。加强癌症的预防以控制其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无疑是适合我国国情,事半而功倍的上策。

徐教授为癌症的预防开出了良方:戒烟及治理大气污染 这无疑是防病工作中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徐教授说,治理大气污染固然是各级政府应予以重视的份内工作,但吸烟则是个人行为。吸烟与肺癌的死亡率密切相关,据各国的统计资料,吸烟者肺癌的死亡率较不吸烟者高出7~14倍。我国虽已开展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及宣传吸烟的危害等活动,但还未获得肺癌死亡率下降的实效。由于目前尚无肺癌二级预防的肯定效果,因此肺癌的预防仍宜以禁止吸烟为主。为此他建议,在医务人员特别是在教师中重点开展禁止吸烟活动,并以学校及医院为基地,身教与言教并重,加强对青少年及病员的教育,使我们的第二代养成不吸烟的文明行为,病人出院后也摒除吸烟恶习,以控制肺癌发病率的继续上升。

合理的饮食结构据统计,30%~40%的男性癌症,60%的女性癌症与饮食因素有关。在常见肿瘤中,胃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与饮食的关系尤为密切。我国经济正在起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随之而变,乳腺癌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已明显上升。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以粮食、蔬菜为主,颇符合科学提倡的多食黄绿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及复合性碳水化合物的要求。但应注意减少高盐食物摄入量,尤其是北方地区及贫困山区,盐摄入量以每人每日6克为宜。食盐虽不是致癌物,但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有促癌作用。还应推广食物的冷冻保鲜,少食腌制及烟熏食物。另外应避免食用霉变及霉菌发酵的食物,因黄曲霉菌毒素与肝癌发病有关,其他杂色曲霉菌毒素也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在城市中应注意避免高脂饮食,脂肪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总热量的30%以下。这样就有可能使我国乳腺癌及结肠癌的发病率仍保持在较低水平,而使胃癌发病率逐步下降。徐教授充满信心地说,如果人们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则可以避免三分之一的癌症发生。

大力推广肝炎疫苗的预防注射 乙型肝炎与肝癌的关系已较明确,我国政府正在有计划地大力推广疫苗预防注射,只要按既定方案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随着我国肝炎发病率的控制,肝癌的发病率也将会下降。

有选择地开展二级预防 我国自1958年以来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宫颈癌普查,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显效,应予以坚持,但工作重点应放在农村。乳腺癌普查在我国京、津、沪等地已取得很好的经验,方法也较成熟,应在全国大城市内有组织地加以推广,以取得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规模性效益。

各肿瘤医院建立防癌科及开展群众性宣教工作 各肿瘤医院应建立防癌科,将癌症预防工作纳入医院的常规工作。同时还应有计划地开展群众性的防癌宣教工作,使癌症预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徐教授进一步解释说,癌症之所以可以预防,是由于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从表面看,许多病人发现患癌症时已到晚期,但并不等于癌症发病突然,先不说癌症发生可以防患于未然,就是从有了病灶开始,仍要经历相当漫长的演变过程。以胃癌为例,从出现浅表性胃炎开始,到最后的癌症,要经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都有病灶轻、中、重度,全过程下来往往需要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演变时间。因此只要重视,就有充分的治疗机会。

徐教授在多年医务工作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医学科普的重要性,为此,他后半生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科普宣传上。他除了主编《肿瘤学》、《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胃癌》等专著,主译《临床肿瘤学》之外,还担任着10余种专业杂志的编委、常务委员及主编,如《癌症康复》。至今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及科普文章200余篇,其中一篇曾获国家科普文章二等奖,并被授予1983年~1992年卫生部优秀卫生科普工作者一等奖。最近,由他主编的150万字的科普精品《肿瘤科普丛书》已出版。他写的《哪种灵药能治癌》、《为癌症患者鸣不平》、《说三道四话保健品》等都为癌症患者及家属所喜爱。

抗癌12字方针

在谈到癌症患者如何抗癌症时,徐教授引用了他夫人宋琳琳女士的12字方针:争取活,不怕死,不在乎,不马虎。所谓“争取活,不怕死”就是正确对待生死问题。人总要生病,也总是要死的。与疾病作斗争是人生的一部分,既然病了,也就开始了与疾病作斗争的征程。当然得了癌症谁都会感到沮丧、失落、悲观,甚至绝望。但如果不想束手待毙,不如背水一战。所谓“不在乎,不马虎”就是指患癌症后,在战略上要藐视它,要清除人们脑子里的“恐癌心理”,做精神上的强者。但癌症毕竟是一种尚未完全被医学攻克的顽症,所以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它,要清醒地认识到,与癌症斗争好比打持久战,手术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自己的战斗士气、必胜的信心至关重要。

这12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保持心情舒畅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这也是徐教授的亲身感受。

1988年,徐教授的妻子,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宋琳琳被查出患结肠癌晚期,已侵及12指肠,手术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胰腺及胆囊、十二指肠、右半结肠,还包括腹腔30多个淋巴结,把整个腹腔器官来了个大扫荡,手术持续了8个小时。当宋教授全身插着6根管子被推出手术室时,徐教授在震惊、自责、伤痛的心情下,紧紧攥着妻子的手。

自这天起,徐教授与妻子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相扶相携走过了15年漫漫抗癌路。他们身体力行实践着12字方针,创造了癌症重症患者康复的奇迹。同时还发起成立了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会,帮助更多的癌症患者走向康复,回归社会。为此,他们二人被誉为“抗癌双星”。

如今,宋教授不仅重操旧业,定期在北京肿瘤医院坐诊。同时作为全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她的身影一直活跃在病友们中间。

而年近七旬的徐教授也已从院长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作为一个名誉院长,一个肿瘤专家,他始终心系我国的肿瘤事业,心系他的癌症病人。他说,在今后的日子里,想做几件事,一是在京郊建一座癌症康复中心,有钱没钱的病人都收;二是筹划创办在全国发行《中国抗癌报》,扩大癌症防治知识的宣传面;三是为面向100万人的乳腺癌普查计划奔走呼吁;另外,北京冬天无色,他要在肿瘤医院屋顶的阳光花园种花养草,让肿瘤患者在严冬里少些寒冷,多些温暖……

《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11日第5版

上一篇:八种癌症征兆及对策
下一篇:每年11万人死于肝癌 专家提醒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